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在中国大陆发现晚白垩世(约1亿年至6600万年前)中等体型的深吻暴龙新物种化石,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以此致敬大陆恐龙学家徐星。
根据中新网报导,徐氏亚洲暴龙的化石发现及研究,代表了暴龙科在亚洲最南部的身影,为暴龙科在晚白垩世的多样性和演化提供了见解。
该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郑文杰和同事合作,对2017年在大陆东南部江西赣州发现的化石标本进入深入研究,鉴定出这个新物种化石包括一件长47.5公厘接近完整的头骨和部分身体骨骼。
该样本总体长据估在3.5公尺至4公尺,对其右腓骨结构的分析表明化石样本属于一个尚未完全成年的个体,但已经度过了最快生长期。同时,该标本具有相对较深的吻部和下颚。
对暴龙类物种关系的分析表明,徐氏亚洲暴龙与大型深吻暴龙特暴龙属和暴龙属是近亲,后两者的体型比徐氏亚洲暴龙大两倍以上。
论文作者指出,徐氏亚洲暴龙的体型不到长吻的虔州龙的一半,虔州龙是和徐氏亚洲暴龙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时代的暴龙物种。头骨结构和大小的差异表明,这两个物种可能採取了不同的进食策略,并占据了晚白垩世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元。虔州龙显然是食物链的顶端,而徐氏亚洲暴龙则可能居于虔州龙和较小的窃蛋龙之间的生态位。
论文作者总结认为,徐氏亚洲暴龙可能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中等体型暴龙。过去的研究对其他较小暴龙物种,如矮暴龙和白熊龙的存在与否存有争议,提出属于这些物种的个体可能实际上是大型暴龙的幼体。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