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文《南华早报》1日专访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分享最新观点,分析阐述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及中国与日本发展模式的对比。强调「日本被美国误导了,但我们不会重蹈覆辙。」

林毅夫建议开发中国家政府,在建设和优化工业基础发挥积极作用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被广泛认为在过去十年影响中国经济政策。

林毅夫受访继续主张,产业政策对于中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实际上,已开发国家的技术创新也会在没有产业政策的情况下,停滞不前,而开发中国家被告知「不能将产业政策用于支持基础研究之外的任何事情」,其实是被洗脑了。

林毅夫强调,开发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不该轻信已开发国家声称的「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是应当总结经验,提出新理论,做任何认为正确的事。他举日本经济被美国压制为例,正是听信美国,才导致日本30多年来经济萧条、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他坚信,中国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会继续向前发展。

《南华早报》报导,林毅夫过去被认为直言不讳的产业政策宣导者。虽然中国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成功,但也有人担心配置不当或浪费、过度投资或所谓「产能过剩」。

林毅夫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又需要研发。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市场失灵」。由于科研成果属于公共产品,不能产生高额利润,如果政府不支持,企业可能不愿意投资。如果政府不为新发明提供专利保护,企业也不会愿意开发新技术,因为很容易抄袭。

对于开发中国家来说,必须继续攀登工业阶梯,从低向高生产率产业迈进。过程如想成功,非常基本的原则是——必须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政府可以撬动的资源有限,所以应该把有限资源配置给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行为就是产业政策。」林毅夫表示,尽管产业政策一直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已开发国家,能够在没有产业政策情况下,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若政府不支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就会停滞不前,这本质上是产业政策,尽管他们不承认这一点。

所以,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各种技术和产业的基础研究,早期都得到美国政府支持。义大利经济学家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因此形容,美国是个「创业型国家」。然不幸的是,开发中国家被告知「不能将产业政策用于支持基础研究之外的任何事情」,大多数人都被洗脑了。

二战以来,能追上已开发国家的开发中经济体很少,大多数都陷入贫困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少数东亚经济体和以色列採用积极的产业政策,支持比较优势的发展。林毅夫说:「我不是因为喜欢产业政策而支持它」,其遵循的原则是,任何经济体要发展,都必须让市场发挥作用,给予企业家足够激励,并发挥政府作用,克服企业家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产业政策是其中一种工具,我很高兴地看到,最近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林毅夫说:「开发中国家的知识分子有责任总结经验,提出新理论。不应该简单地等待已开发国家告诉我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任何我们认为有效的事情。」

「当然,大多数产业政策最终都会失败。我认为学者不该说,因为有失败,就反对产业政策。就像不能说我们不需要企业家,因大多数初创企业最终会失败。相反,应研究什么样产业政策是成功的,这样当未来制定更多产业政策时,可确保更高成功和更低失败机率。」

林毅夫不认同,中国将重蹈日本经济停滞这一覆辙的说法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GDP达美国65%至70%,而中国目前经济规模是美国的60%至70%,似乎一样。当时美国对日本态度,包括用各种藉口在半导体晶片、汽车等方面压制日本,和如今美国对中国态度也很类似。

「结果,日本经歷30年经济萧条。」惟林毅夫称,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因中国在产业升级方面仍有许多后发优势。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目前人均GDP仅为美国1/4左右。若以市场匯率计算约为1/6。

此外,因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正与已开发国家在人工智慧、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站在同一起跑线。同时,中国在这些新兴产业中具有四大优势。

首先,这些新技术需要熟练的工人,中国有很多。其次,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新发明可立即进入,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地方,生产成本较低,增强全球竞争力。第三,如新发明需要硬体,中国拥有最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第四,中国有产业政策,将结合有效市场与有效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指出,「产业政策」一词是日本人创造,二战后,日本使用这个词指代政府为支持新产业发展做的努力。「为什么日本落后了?」

林毅夫表示,大家一度认为日本经济会超过美国,但签署《广场协议》后,美国声称「产业政策是错误的」,许多国家信了,日本最终也被误导,而中国不会被误导。

林毅夫强调:「想想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发明了哪些世界领先的产业?日本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是因为放弃产业政策来孵化新的产业。但中国不会这样做,所以中国会继续发展。」

#日本 #美国误导 # 产业政策 #重蹈覆辙 #新结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