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民日报》10日报导,大陆自主研发智慧一体化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于今年3月7日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工程开工后,正式投用,截至8月9日24时,累计清淤已达97.18万立方米。正是太湖治理底泥清淤关键。
从码头乘船前行,太湖之星的轮廓逐渐清晰:这是一个由3艘作业船串联一体的水上平台,如同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超级玛莉亚」。
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1号」,是清淤作业的「先遣兵」。它在水下的螺旋绞刀不停挖掘抽吸湖底淤泥,再通过一条500多米长的输泥管道,把泥浆输送到除杂船「太湖之星1号」上。在这里,透过双层筛网,输送来的淤泥被筛除贝壳、石块等大颗粒杂质,分离出细腻的泥浆。
如果说「太湖之星1号」是清淤作业的中转站,那么,与之相连的「太湖之星2号」便是清淤作业的「打包台」。
「『太湖之星2号』由16组高效板框压滤机组成,通过物理方式压榨泥浆,实现脱水减量。」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项目常务副经理张磊指出,成型的泥饼通过皮带机传送到驳船上,再运至陆地处理。
进入位于「太湖之星2号」的太湖一体化平台智慧控制中心,3个大型电子萤幕上清晰显示着3艘船的作业场景,日清淤量、淤泥固化量、余水处理量等数据即时跳动。「智慧大脑」实现对多个设备的远端操控,使「太湖之星」高度协同、高效运转。
3艘作业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每天可产生固化淤泥2500立方米。榨出的余水经过回收和净化处理,水质指标可达到Ⅲ类水标准,重返太湖;而压成的泥饼用来填充废弃矿坑,经过改良后将成为一片高标准苗木栽植基地。
过去,湖泊清淤需要将底泥运到陆地进行脱水和无害化处理,不仅占地多、周期长、运输难,还容易造成流溢风险。「『太湖之星』在水上就能完成这些工作,解决了以往湖泊清淤存在的问题。」「太湖之星」总设计师顾明说。
「太湖之星」将在60个月的工期内清淤超800万立方米,相当于将整个梅梁湖水域的淤泥层整体削除5公分,清理淤泥量可填满4000多个标准游泳池。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