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央媒《经济日报》14日刊文试探,「故宫能不能开到晚上9点?」「夜幕下登长城算不算好汉?」「月光里的黄鹤楼如何拍到精彩照片?」在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的暑期,热门博物馆和景点能否增开夜场成为大眾关心的话题。
文章称,在暑期、大陆十一等旅游旺季,相较吃夜宵、逛夜市,远道而来的游客多半更想打卡知名博物馆和景点。
现实情况是,大陆全国多地的博物馆「长满了人」,实行预约制的经常约不上,不预约的排队排到「怀疑人生」。
文章分析,目前,大陆大多数博物馆及部分景区开放时间截止到下午5点半,这一时间限定往往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暑期多地持续高温,傍晚时分气温更为适宜。若热门博物馆及景点增开夜场,不仅能适当分流日间游客,还能丰富游客晚间体验。
文章认为,体验夜场,意味着游客至少要住一晚、吃两顿饭,显着带动旅游收入。例如在北京八达岭景区,今年已有40万游客夜登长城,不但能比白天更从容地眺望长城内外,还能欣赏灯光秀与演出,附近的民宿村也随之蓬勃发展。
北海公园、正定古城、南京夫子庙等知名景区延时开放、开设夜场,增加游客参观时间灵活度,也助于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业态繁荣。
文章强调,回应游客迫切需求,7月初,大陆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提出暑期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近日,第三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公布,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达345个,一系列夜游玩法陆续解锁。
文章称,从多个博物馆和景区实践看,夜场搭建了大开脑洞、施展拳脚的新舞台。除了展厅,还能够通过讲座、观影、戏剧、音乐会、无人机表演等形式,带来诸如「博物馆奇妙夜」、公园提灯夜游、动物园夜宿、与知名科普作家一同夜读等活动。当下游客偏爱体验式、沉浸式游览方式,这类夜游活动倘若有声有色,就有可能成为「种草机」,为景区吸引新一波流量。
对博物馆和景区来说,开夜场并非简单地拉长服务时间,还意味着营运的升级和服务的拓展。对监管部门来说,如何维护夜间市场秩序、及时处理游客投诉举报,也是一个新问题。
文章建议,正如眾多成功案例所示,在充分考量、周密安排前提下,夜游可以成为一种安全、有趣且营利的新模式,用市场化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游客、景区、员工和城市的多赢。在旅游旺季和重大节假日,有条件的热门博物馆不妨开启「超长待机模式」。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