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闭幕,今年比赛充满了低碳环保理念,这一理念渗透在选手村的设施和饮食安排中。选手村不设冷气,并沿用了东京奥运的纸床,这些举措旨在减少碳足迹。同时,选手村的餐饮也发生了显着变化,素食比例大幅提升,高达60%。这一环保举措虽然受到部分人士的讚赏,但也引发了对运动员营养摄取的质疑,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高蛋白饮食的运动员而言,这样的饮食安排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热议话题。
然而,奥运歷史上,选手们面临的饮食挑战远不止于此。回顾过去的奥运,选手的饮食安排从简陋到逐渐完善,其中不乏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1948年伦敦奥运,当时正值二战结束后的重建时期,英国资源匮乏,竟要求各国参赛选手自带粮食赴会。这导致参赛国纷纷带着大米、麵粉、甚至活羊前往伦敦,为选手提供基本的饮食保障。阿根廷代表团甚至带来了厨师和活牛,现场宰杀以供应新鲜肉食,而荷兰则运来了大量的水果和蔬菜。义大利代表团则带来了大量的通心粉,在选手村内与其他代表团交换食材,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十分特殊的。
早在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时,参赛选手的餐饮条件更为艰苦。那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选手们仅能获得橄榄、乳酪和葡萄酒等简单食物。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甚至只能依靠柳丁和牛奶作为赛前补给。当时的物资匮乏使得选手们的饮食保障十分有限,这与现代奥运会的丰富供应形成了鲜明对比。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