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脑器官」(Brain Organoids)相关研究为医学领域带来无限可能,但衍生的法律与伦理挑战也受到关注。台北医学大学副教授李崇菱参与日本广岛大学跨领域研究,针对类人脑器官未来可能引发的法律和伦理争论,率先提出应规范及保障5大分类,包括意识、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权、所有权、器官移植。
北医大与广岛大学23日同步发布研究成果,该项研究由广岛大学人社院教授泽井努主导,针对最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人类大脑器官在研究过程中是否会变得有意识」,提出应有更广大深入的道德及法律探讨,研究刊登于《Journal of Bioethical Inquiry》,广岛大学团队将于今年11月,在新加坡大学举行研讨会。
类人脑器官是由人类干细胞培养出来的三维神经组织,可供科学家研究失智症等和大脑相关的疾病,目前已有研究利用类人脑器官打造大脑器官系统;但类人脑器官可模仿大脑,被实验的系统可能发展出「意识」,也衍生不小争议。
李崇菱强调,法律的制定往往落后科技发展,加上当前AI人工智慧的急速发展,更凸显法律层面的不足,政府应进一步思考相关研究可能出现的潜在法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类人脑器官目前像其它人类器官被视为「财产权」,若未来被整合于AI人工智慧等系统,是否从财产权转换成法人身分;捐赠者也可能因为捐献脑细胞用于研究之后的发展,出现所有权纠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