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中国过剩产能杀戮,制造业成惨业、营运绩效节节败退已非新鲜事,但台湾却有19家「角落赢家」战胜红海,闯出高毛利。KPMG工业产业主持人刘彦伯分析,「不要看台湾这些隐形冠军规模小,他们都满赚钱的。」
以全球前3大热塑性聚氨酯(TPU)薄膜产品供应商——鼎基先进材料为例,究竟,这些角落赢家保有竞争力、致胜的秘密是什么?
鼎基先进材料,今年前3季营收达24.7亿元,连同毛利率、EPS(每股税后纯益)也创下新高的41.2%和8.19元。很难想像,2015年时,鼎基的毛利率不过只有20%出头、净利率也仅有4.5%;一路拉着鼎基升级,摆脱价格竞争、杀出红海的关键人物,是现年43岁的二代接班者林庚贤。
林庚贤2010年从美国回台接班,父亲林勋臺传给他的鼎基,不但是亚洲第一家TPU工厂,也具备上游TPU造粒生产,到下游的TPU产品生产能力;鼎基一条龙加上技术底子厚实,林庚贤的起步很高。
材料介于橡胶和塑胶间的TPU,可广泛应用在纺织、鞋材、户外、汽车、电子与医疗等产业。父亲早在40多年前就瞄准TPU薄膜生意,让鼎基得以先行者之姿,享受到一段利基市场的红利,包括Nike、adidas都是重要客户。
但2011年公布的中国「十二五规画」,把TPU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此时,竞争危机已悄悄来袭。2018年,林庚贤嗅出了不对劲。
随着红色供应链崛起,儘管大客户每年需求很强,价钱却开始年年往下砍,「简单的数学,我们看纺织跟运动盘,量大到吓死人,可是毛利率才10%出头!」林庚贤认为,继续打价格战无异是自杀,当价钱愈来愈便宜,即使工厂天天开机,「做了一大堆东西,最后就赚了一个便当钱而已。」
意识到危险的林庚贤做出大胆决定,2018年他毅然决定放掉量大却低毛利的订单,转而深耕医疗、车用等高毛利、高附加价值的领域。
壮士断腕的代价很大,「一般经营者营收掉了5%、8%,晚上应该就快睡不着,」他透露,当年放掉的生意,占该年营收10%、15%,「当然有犹豫、有挣扎,还是得要取舍,真的觉得该这么做;台语常讲『转骨』,就这么一回事。」
砍掉低毛利订单,林庚贤得以把资源集中做2件事,一是投入高毛利产品的研发;二是开始针对新客户,提供客制化服务。
2018年,林庚贤在美国设立新据点,企图透过在地化强化客户关系,藉此让商业模式更升级。2018年初,美国6、7人团队开始营运,天天与客人互动,不但能取得第一手消息,也有利于争取新开发案。
如今,鼎基美国市场占比,已从过去约1成,进阶到现在约4成。其中,医疗微创机器手臂客户下的保护套大单,便是他新争取到的全新应用。来自医疗、车用等高毛利新订单的挹注效果,在疫情下的2021年开始慢慢发酵,鼎基的各项获利数字,开始逐步走高。
不仅如此,林庚贤还採淘汰机制,舍弃毛利后段班的订单,放大利基市场空间。检视鼎基今年上半年的产品营收占比,汽车、医疗加总已达近7成,户外及纺织、箱包类的占比,则都降到1成以下,「一切以毛利为依归。毛利、市场性太差,我会做、中国也在做,且愈做愈多,我就直接淘汰。」
鼎基靠着不断汰弱留强的产品策略,成就出高毛利的果实。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