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陆公眾号「根号参」报导,前一段时间传出消息,有4大岗位即将被移出事业编,包括:医护人员、大学老师、社区工作者、法院书记员等,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先来说说什么是事业编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为了提供公共服务而设立的稳定工作岗位。在很多人看来,一旦入编,那这辈子基本就安稳了。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东西能永远保持不变。

一、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曾经是稳定工作的代表之一。但是,随着公立医院逐渐转向合同制,医护人员现在也开始需要面对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

作者举亲戚家的表妹为例,她是个医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公立医院上班,本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稳了。让她没想到是,这刚工作没多久,医院就宣布要推行全员聘用制了。

她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什么事都让她赶上了呀,命苦,这编制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她赶紧去找领导想问个明白,结果领导却笑着说:「小刘,别太矫情,虽然没了编制,但有你这扎实的功底不会失业的,医院时刻需要你。」

虽然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变化不大,但职业稳定性已不如以往。亲戚家表妹听了领导的话,心里虽然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也只能默默接受了。

二、高校(大学)工作者

说起大学老师,那一直是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有编制、有地位、有待遇,有寒暑假、压力小。最重要的是授课任务压力也不像中学老师那么大,简直是理想工作的不二之选。

但现在的情况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学校推出了「编制周转池」和「备案制」,还有个吓人的「非升即走」制度。导致高校老师们也坐不住了,生怕哪天自己的「金饭碗」就变成了「塑胶碗」。

要知道,很多大学老师学歷要求至少是博士,想想那些努力奋斗读博的学霸们。本以为能过上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安稳日子。现在倒好,成为了合同制。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没了编制,但大学老师们的专业技能和学术背景,那可是没话说的。只要他们愿意努力,不愁找不到好的工作机会。只是这心里的落差,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三、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基层单位从事公共服务工作的人员。这些联繫政府和百姓的「纽带」也迎来了新变化。过去有编制的岗位,现在逐渐改为合同工。工作量不减反增,待遇却不如从前了。一位社区工作者感嘆:「现在真是既当爹又当妈,工作琐碎又辛苦,却还要担心合同的问题。」

其实,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提高,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果表现不好,工作随时都能丢掉,再加上缩编的风潮一吹,直接雪上加霜了,工资低、没保障,社区工作者日后的工作有些难办了。

但话说回来,这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没了编制的保护伞,社区工作人员可能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去服务居民了。

四、法院书记员

这个岗位虽然大家平时接触不多,但工作可一点都不轻松。每一场庭审的记录,每一份文书的整理,都需要非常细心。现在他们也要告别事业编制了。

一位书记员说:「虽然工作性质没变,但是压力确实更大了,毕竟没有了编制这个保障。」

编制被取消,虽然让大家心慌,但也不是没有亮点。改革是大趋势,与其担心害怕,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强。就像有位医生朋友说的,「专业能力才是最硬的饭碗。」

在职场上,没有永远的安稳,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让自己永保青春!编制改革虽然让人有些不适应,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事业编制 #社区工作 #大学教师 #医护人员 #法院书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