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大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左)强调通识教育重视多元视角与文化素养的宗旨。(校方提供/李京升台中传真)
中山医大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左)强调通识教育重视多元视角与文化素养的宗旨。(校方提供/李京升台中传真)

医学教育重视专业技术的同时,如何深化对生命歷程的理解与关怀,也成为当代医学院校的重要课题。台中中山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26日邀请曾登上2024巴黎文化奥运舞台的「风中灯牵亡歌团」团长林宗范,以「生命最终的温柔──牵亡歌」为题,全程以台语分享从传统民俗出发,带领师生重新思考生死与人文关怀的意义。

牵亡歌是台湾丧葬仪式中极具代表性的阵头表演,结合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与丧葬科仪,透过红头法师、尪姨、老婆、小旦与乐师等角色,搭配龙角、帝锺、奉旨、乌锣与木鱼等法器,牵引亡魂回归地府,也为生者提供情感抚慰与精神出口。

现年35岁的林宗范,从小自学制作壳仔弦(椰壳胡琴)的方法,并热爱传统民间歌谣。中学时期开始接触牵亡歌,后成立「风中灯牵亡歌团」,并吸引当代剧场界合作开发音乐剧「劝世三姊妹」,让传统仪式走入现代舞台。2024年他更受邀于巴黎文化奥运园区演出,将台湾文化推上国际舞台。

今天讲座中,他除了讲解牵亡歌的歷史与表演形式,也现场演唱代表曲目,让师生感受其蕴藏的情感张力与文化深度。林宗范表示,牵亡歌不只是送别的仪式,更是一种充满温柔的疗癒行动,让亡者安息、生者释怀,在声音与仪式中完成对生命的最后陪伴。

中山医大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指出,举办这场讲座是希望学生跳脱医学中对理性与科学的相对偏重,而从民俗文化中重新看见人与人的情感连结与临终关怀。她强调,若医学教育过度着重技术训练,可能会忽略对人的同理与陪伴。牵亡歌虽源自民间,却传达出与生命哲学、生死学、医学人文等概念相通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培养更深厚的人文素养与生命敏感度。

林培雅表示,通识教育的角色正是搭起专业与人文之间的桥梁。透过牵亡歌这样的文化讲座,学生不仅学会用多元的视角看待生命与死亡,也学会在未来临床工作中,以更温柔与体贴的方式,面对病患与家属,实践医学人文的精神。

#讲座 #牵亡歌 #台中市 #台语 #中山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