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水产试验所继2023年5月成功获得土魠鱼受精卵、培育鱼苗至孵化后第50天之后,近期进一步掌握土魠鱼陆上养殖技术,目前育成天数已超过600天,体重已达6公斤以上,并发现成熟的卵巢与精巢,可见土魠鱼人工完全养殖指日可待。

水试所说明,土魠鱼因肉质鲜美,颇受消费者喜爱,每逢农历年期间每尾售价破万元,但正因如此其身价不斐,导致过度捕捞,再加上气候变迁影响,其资源量从2002年的6,600公吨递减至2023年的522公吨,为了解决此困境,水试所多年前即开始致力于土魠鱼的人工繁养殖研究,期望提供捕捞以外的渔获来源。

水试所在2023年5月首创土魠鱼苗人工孵化后,在养殖池中活存约50天的世界纪录,但在后续的养殖过程中,因土魠鱼苗游泳速度快、经常发生鱼只互相攻击、衝撞池壁或跳池死亡的情形。经过研究人员不断尝试,成功透过环境及饵料改良措施,显着降低损失,并使鱼苗逐渐适应陆上养殖池的环境,顺利成长。

水试所指出,目前培育中的土魠鱼已在人工环境活存超过600天(约1年7个月),体重达6-7公斤,体长70-80 cm,成长相当快速,从部分採样的鱼只样本中已发现精巢、卵巢的发育,显示养殖池中的种鱼培育是可能的,具有发展人工养殖的潜力。

研究人员将持续饲养此批成鱼,成为世界首批人工培育的土魠鱼种鱼,进一步朝向完全养殖迈进。该研究成果已发表至国际期刊《国际水产养殖》(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展现台湾在土魠鱼养殖技术的提升。

#土魠鱼 #水产养殖 #种鱼 #水试所 #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