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发生多起大地震,包括缅甸芮氏规模8.2强震、太平洋岛国巴布亚纽几内亚规模6.9地震,甚至,日本Weathernews最近报导更指出,去年全球有100个规模6以上地震,今年3月下旬甚至一口气就有10个,显示全球强震发生频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对此,全向科技房产中心创办人刘永昌指出,虽然大地震越来越多,但台湾近年受缺工、缺料、营建成本高涨影响,让营建业者不容易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耐震产品。
刘永昌介绍,台湾传统「刚性抗震」工法来说,是以增加钢筋、水泥磅数来拉升建物耐震性能。目前市场常见的建筑结构,在双北符合法规最低耐震性能要求0.24G的营建成本,RC结构约28万/坪、SRC结构约32~33万/坪、SC结构约34~35万/坪,现在就算建商愿意下血本,即便只到耐震0.3G,SC结构每坪还要再增加10万、SRC增加7.5万、RC增加5万,成本将进一步拉升2~3成,如果是拉升到0.4G最顶级安全、媲美核电厂耐震等级标准的,每坪营建成本更将进一步大增10~20万,等于盖一坪就要40~50万,甚至更高,也导致目前高强度的耐震宅在市场中极为稀缺,因为太不划算了。
他接着提到,想要达成市场对建物「高耐震性能」与「压低成本」的需求,观察后可发现,目前在台湾拓展市场的「柱中柱」与最新的「半刚接耐震」等相关技术工法,这也是日本过去及现在运用的技术工法。
刘永昌表示,以「柱中柱」耐震工法来说,是日本前一代使用过的耐震技术,其概念是在结构设计完成后,再针对施作楼层进行耐震韧性强化提升的配置。由于建物是靠「强度」与「韧性」来抵抗地震,因此,在同样耐震强度设计下,韧性较强的自然抗震效果较佳,不过,使用「柱中柱」工法的建物抗耐震级数仍会与原结构设计相同,对业者来说,大约需要增加10%~15%的营造成本,却无法提升建物的耐震等级,是一大缺陷。一旦遇到超过原始设计强度的强震,对住户的保护力就会大大降低。
刘永昌最后提到,目前台湾市场引进的日本最新一代、最主流半刚接耐震工法,是目前建筑「省成本、提高耐震性能」的高CP值解决方案。半刚接耐震产品透过旋转弹簧的机械式结构机制,来达到消能减震效果,可以在地震来时,释放部分应力集中处关键杆件的弯矩破坏力,达到提升1楼柱体的抗弯能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