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延长大型水土保持工程构造物使用年限并确保其功能稳定,同时强化大规模崩塌及山坡地地滑等防灾工作,农业部农村发展及水土保持署推动大口径集水井建设与巡查制度,导入署内创新研发的自组式无人载具,搭配三维建模技术及物联网监测系统,减少人员进入狭小井体的操作风险,大幅提升维护效率与构造物安全掌握度。

农村水保署自组的无人载具能进行井内拍摄,具备轻量化与模组化设计,搭载照明设备与高解析相机,可于低光环境中取得清晰影像,透过电脑建立三维模型后,再依井体已知尺寸进行校正,误差可控制于3公分以内,模型亦可展平进行视觉化分析,掌握井体变形或锈蚀范围,进一步评估其排水功能是否正常,提供进行维护管理之依据,进一步提升巡查作业准确性。

臺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形破碎、地质脆弱,坡地灾害频繁,其中地滑为最常见灾害之一。农村水保署长李镇洋指出,为防止滑动扩大,自民国85年起农村水保署臺中分署即于臺中市和平区梨山地滑地区推动大口径集水井建设,并于87年2月之后陆续完成15座集水井,后续于老部落及松茂地区再完成4座,目前梨山地区总计已有19座大口径集水井。该设施孔径直径大于3.5公尺,深度介于15至40公尺之间,具导引地下水、降低深层地下水位与孔隙水压以稳定边坡结构,提升土体的安全系数等功能,成为防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构造物。

李镇洋表示,为延长大型水土保持工程构造物使用年限并确保其功能稳定,自110年起推动「构造物维护管理执行计画」,针对既有符合条件之边坡设施进行盘点建檔、体检评估、巡查分级及改善修復等作业。大口径集水井已于112年度完成数量盘点与体检作业,目前进入定期巡查阶段,每年执行至少4次,并于24小时累积雨量达500mm或地震震度达5强以上事件后,启动不定期巡查作业。巡查作业内容包括井内影像拍摄、三维建模与变形分析,并依据排水与淤积状况进行分级管理,作为后续维修作业的参考依据。

此外,农村水保署除针对全台公开之大规模崩塌潜势区进行雨量、地下水位及坡面移动等自动监测外,并特别于嘉义县梅山乡幼叶林大规模崩塌区设置大口径集水井自动化监测示范区,导入物联网监测系统,进行全天候即时监控。

该署指出,系统结合智慧浮球与压力式水位计监测水位变化与排水能力,并搭配摄影机与光罩标记之创新技术,分析井体倾斜、滑动与扭转等变异情形。所有监测资料均即时传送至云端平台,当出现异常时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目前正逐步建构预警与应变机制,未来将朝向全自动预警系统进一步发展。

李镇洋强调,山坡地治理需长期投入与制度化管理,大口径集水井除是地滑灾害防治的核心设施,也可藉由创新科技辅助建立智慧型巡查与监测网络。未来将持续精进监测技术与资料整合应用,深化追踪预警机制与维管策略。

#全台 #光罩 #集水井 #巡查 #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