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潮新闻13日报导,被吐槽多时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以及性命攸关的事故中车门打不开的问题,大陆当局终于要出手整治。新华社报导,日前工信部公示《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画专案,聚焦潜在逃生、救援风险,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证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强制性国家标准可谓及时雨,直击当下大陆国内市场乘用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一大痛点。
大陆工信部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暴露出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还存在潜在逃生、救援风险——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内外门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操作难度。
大陆「汽车之家」官网车型库,1691个车系14341款车型,有253个车系共1578款车型配备隐藏式门把手,其中有198个车系的1174款车型为新能源汽车。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朱绍鹏透露,如果隐藏式车门把手没有做机械拉险等特殊设计,传统车门把手的确更容易从外部强行开门。
大陆《2024年新能源汽车用户用车焦虑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隐藏式门把手配置隐患焦虑高居首位,故障率高、事故应急能力不足。
潮新闻报导,「在汽车上採用隐藏式门把手的最初动机,是为了降低风阻、风噪,提高续航里程,同时也可以提高舒适性。」朱绍鹏说,隐藏式门把手其实诞生已有70年了。
1954年在纽约车展亮相的宾士300SL,第一次用上隐藏式门把手降低风阻。配合低矮车身和流线型设计,最高时速达到263公里。之后很多创下最高车速纪录超级跑车,也採用类似设计。
现在最常见会自动弹出的隐藏式门把手,最早是特斯拉于2012年在初代Model S上採用。大陆新能源车品牌也纷纷跟进。
从成本和可维护性角度,隐藏式车门把手对车企和消费者都不怎么友好。
「传统车门把手是机械式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故障率低、维修方便;而隐藏式门把手增加了电机电控、弹出机构、感测器等,结构更加复杂,故障率高,安装维护复杂。」朱绍鹏分析,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成本约为传统车门把手的二到四倍。
朱绍鹏强调,影响到事故救援因素并不限于车门把手样式,关键在于碰撞后车门要能自动解锁。无法开门主因有:车门锁电压系统失效断电,门框、铰链等机械结构变形,还有软体逻辑衝突,如部分车型为防止车辆翻滚等二次事故会主动锁止车门等等。
对于大陆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朱绍鹏提出她的期待——藉由统一技术门槛,消除车企为追求美观或降本而牺牲安全可靠性的隐患,避免更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同时,涵盖冗余安全、环境适应和人机交互三大面向,显着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