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司法机构对现有关税政策的反击,白宫可能被迫重新校准贸易策略。不过,美国政府也在考虑改以「国安为由」,依据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Section 232)对半导体徵税,此举较不易遭法院限制。不过《晶片战争》作者米勒(Chris Miller)认为,若川普政府採取此策略,代价恐十分高昂,他建议不如透过产业协议运用关税威胁作为谈判筹码,换取各国对美国投资的具体承诺。

综合外媒报导,美国每年消耗数千亿美元的晶片产品,其中大部分至少部分由海外生产。一旦对半导体全面徵收高额关税,将直接推高美国科技巨头的成本,并可能拖慢AI数据中心等高度依赖晶片的产业投资。

分析指出,与其採取全面性晶片关税,不如与盟友达成半导体产业专项贸易协议,或能在不激化贸易紧张的情况下实现川普「公平贸易与国内投资回流」的目标。

此类协议可望达成三大战略效果:降低成员间贸易壁垒、要求盟友加大对美投资力度与联合对抗晶片市场最大扭曲源——中国大陆。

与其他产业不同,美国半导体出口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往来中,几乎不面临关税或重大非贸易障碍。美国半导体企业对与欧洲、日本、南韩或台湾的贸易公平性并不担忧。真正的问题,对美国以及其主要贸易伙伴而言,在于中国大陆。

北京的国家补贴正在扭曲全球晶片市场。当然,美国、欧盟和日本也有投入政府资金以扶植本国半导体产业,但北京的补贴规模远大于其他国家。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研究,儘管多数国家是透过研发抵税或投资奖励支持本国企业,中方的做法却独具一格,他们的国家资金直接取得晶片企业的股权,让这些公司即便没有获利也能存活下来。

在北京补贴超过十年的推动下,陆企如今已成为全球中低阶晶片的重要供应者,这些晶片正是世界工业基础的核心。美国、欧洲与台湾的领导企业担忧,只要陆持续向市场倾销受到重补贴的产品,任何新的投资或工厂都难以维持盈利。

然而,仅靠补贴还不够。若要真正应对这场不对称竞争,还需要制定针对中国大陆、范围明确的晶片关税措施或市场准入限制,作为整体解方的一环。

考量到依赖中方晶片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华府近年来确实採取正确措施,限制陆取得美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并防止美国工业基础进一步依赖中方。然而,美国对中国大陆输出晶片制造设备的限制远比日本与荷兰等国严格,导致这些国家的企业不仅抢占了市场份额,还助长了北京的技术进展。

如果出于安全理由,美国制造商不能使用便宜的中国大陆晶片,而欧洲与日本企业却可以,那么美国企业就会面临成本劣势。统一盟国在使用中国大陆晶片方面的安全与贸易规范,将能为美国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盟友的经济安全。正因如此,美国半导体企业已表态支持一项「产业专项协议」,专门应对中国大陆补贴带来的衝击。

不过,限制与陆的贸易无法解决晶片产业对东亚生产依赖过重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在台湾与南韩的高度集中。川普主张,他的关税政策能迫使企业将更多产能迁回美国。的确,对晶片徵收高额关税能产生这种诱因——但代价极高。若白宫对半导体徵税,从汽车、医疗设备到资料中心,几乎所有依赖晶片的产业成本都将上升。

与其全面加税,不如透过产业协议运用关税威胁作为谈判筹码,换取各国对美国投资的具体承诺。若台湾、南韩等国愿意扩大在美设厂,即可换取关税减免。这不仅能强化供应链韧性,也不会因高关税而抵销总统所追求的人工智慧领域主导地位与美国制造业復兴等核心战略目标。

#中国大陆 #美国 #晶片 #贸易 #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