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部明日将召开高铁延伸宜兰计画环评专案小组第2次初审会议,对于部分团体质疑「北宜高铁漠视民意、操弄数据」,主张应暂停环评审查,交通部铁道局表示,各界关注议题除已纳入环评报告书初稿补充修正,依程序配合后续审查,为协助大眾掌握计画内容、厘清错误资讯,今开设「高铁延伸宜兰计画资讯专区」,提供正确讯息,盼以事实对话、回应社会期待。

铁道局指出,针对部分言论称「高铁仅快5分钟」或「直铁仅需724亿」,铁道局已多次公开说明,相关说法皆与事实不符。以南港至宜兰新站为例,高铁约需20分钟,直铁约需46分钟,实际节省26分钟。部分团体以特定旅次为基础,刻意将高铁行程转乘至台铁宜兰站再与直铁比较,形成所谓「只快5分钟」的错误说法,此类比较忽略旅客实际出发地与目的地的多元性,不具代表性。

此外,直铁依目前工程条件、物价及通膨计算,总经费至少需2220亿元,台北宜兰行车时间仅能节省约18分钟,无助改善台铁树林七堵路线瓶颈导致难以增开班次。相较之下,高铁每列车可搭载977人,依需求尖峰可每小时开5列次以上,运能与时间节省效益均大幅优于直铁,因此无论从整体效益或旅客实际体验来看,高铁皆具明显优势。

铁道局提到,直铁在过去规划期间,曾提出两个替代方案。其一虽有较高交通效益,但路线穿越翡翠水库集水区,遭翡翠水库管理局及环保团体明确反对,认为无法接受;其二则因绕行路线导致行车时间节省有限,外界质疑「花费巨资仅节省18分钟」,且未获宜兰地方支持,因此两案皆难以推动。

铁道局说,公民团体当时也曾在宜兰县召开多场反直铁说明会,明确表达反对立场,如今部分声音却主张恢復直铁方案,前后立场转变幅度极大,不仅造成社会混淆,也令人感到不解。

铁道局呼吁,面对交通建设应回归事实与专业评估,理性检视每一项方案的可行性与整体利益,而非面对国家重大建设即反对,影响国家整体进步及发展。

对于程序争议,铁道局说明,本案所有规划内容修正皆经提报交通部与行政院同意,行政程序完备,并依据环评法召开公听会,环境部环评程序已进入实质审查,铁道局也出席立法委员召开的礁溪乡说明会,邀请地方民眾与环保团体参与发言,全程公开,绝无黑箱情事。

铁道局表示,高铁专责中长途城际运输,台铁则专注短途与区域通勤路线,两者实为互补效果,与高速公路与省道、市区道路分工相同。事实上,西部高铁通车后,台铁日运量由46万人次增至65万人次,票收亦由约229亿元成长至逾336亿元(票价尚未调整前),显示整体旅运需求因交通改善而提升。

未来高铁延伸宜兰通车后,也将复制西部模式,透过高铁与臺铁分工合作,发挥路网整合带动高、台铁整体效益成长。

铁道局强调,铁路立体化为地方政府依其都市发展需求提出,为因应都市缝合、改善交通隔阂与提升环境品质之需求,过去四十年来,台北、板桥、南港、台中、高雄等地推动铁路立体化,皆成功释出可用土地,提升区域交通与生活机能,为都市发展创造重要契机,台铁公司也因部分立体化建设获得土地开发效益,活化车站土地利用,挹注财务营运,实质反映立体化工程对城市与铁路经营的多重价值。

铁道局说,轨道运输除具节省时间成本、提升可及性等交通效益,更能促进人口与资本流动、旅游消费与区域投资等都市发展,观察近期各轨道建设,土地开发效益皆为主要占比,例如高雄捷运小港林园线、民汐线及汐东捷运等计画占比均超过六成,高铁延伸宜兰并非特例。

西部高铁站区如桃园、新竹、台中、台南等地,皆已成为新兴发展门户,带动周边地区人口成长、产业聚集与空间重构。国际上也普遍存在旧城与新城双核心模式,透过重大交通建设重新定义城市布局与功能。

另外界质疑「土地效益仅剩三个月前的20%」一说,铁道局解释,是因效益评估依据外界意见,将「高铁宜兰车站特定区计画」所产生的开发效益从评估中扣除,此项调整也为回应部分环团建议。

铁道局重申,何以各地车站周边的自然发展与都市更新,在高铁宜兰站规划上却被视为「炒地皮」?此种负面标籤不仅忽视轨道建设所带来的正向效益,也无助于理性讨论公共建设价值。

铁道局强调,重大交通建设关乎国家竞争力与国土均衡发展,实应以长远视野审视建设价值。回顾台湾交通演进,从400多年前的港口建设、近代公路建设、铁路扩张至西部高铁通车,每一阶段均促成区域成长。高铁延伸宜兰作为环岛铁路网的关键拼图,对于改善东部联外瓶颈、强化交通韧性实具助益。

面对外界不同声音,铁道局将持续秉持开放态度沟通说明,并依据法定程序配合审查,落实资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盼与各界共同实现均衡台湾愿景。

#宜兰 #高铁延伸案 #台铁 #环评 #直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