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9月9日正式挂牌的「运动部」,政院拍板由奥运羽球双金得主李洋接任首任部长。消息一出,社会上既有掌声,也有疑问:「为什么是他?」背后其实隐含着象徵与政策的双重考量。

政坛新气象却有隐忧

现年30岁的李洋过去与王齐麟搭檔「麟洋配」,连续两届奥运夺下羽球男双金牌,成为台湾体坛近十年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赛表现。让他接掌运动部,不只是行政安排,更是一种政治与文化的象徵,透过运动员的身影,展现台湾对体育发展的重视。

运动员出身的李洋,熟悉基层与国际赛场,他的经歷能引发大眾与年轻族群的共鸣。对运动部这个新成立单位来说,能让「民眾买单」的代表人物,比单纯的行政官僚更能凸显改革决心。

然而,李洋并未受过行政歷练,就要他成为最年轻部会首长,这也是外界最大的疑虑。为此,政府特地安排体育署长郑世忠与运动科学专家黄启煌担任次长辅佐,组成运动部「三本柱」。李洋代表体育界的声音与精神,其余两人补上行政与专业技术的执行力,这种「象徵+专业」的组合能否真正推动政策,将是运动部上路后的最大考验。

李洋(左)与王齐麟(右)组成的「麟洋配」,连续两届奥运夺下羽球男双金牌。(图/中时奥运採访团)
李洋(左)与王齐麟(右)组成的「麟洋配」,连续两届奥运夺下羽球男双金牌。(图/中时奥运採访团)

抛6大体育政策蓝图

李洋上任前即提出6大方向,包括:「全民运动真正落实、整合资源强化竞技发展、推动国际赛事与交流、促进运动产业成长、实践永续与多元价值、投入儿童与青少年与基层培育。」他强调自己不会「单打独斗」,而是相信「专业领航、团队治理」,运动部将集结专业人才与行政资源,确保政策能真正落地。

虽然缺乏行政经验,但李洋过去的言行显示,他对基层有深厚关怀。他在体育部谘询会议时直言,应更重视「二、三级选手」的培育,不能只把焦点放在菁英。过去他接受《天下杂志》专访时也曾透露:「我从来没有立志成为职业选手。」一路上他都是「脚踏实地」,或许正是政府选择他的理由之一。

从球场到部会的挑战

李洋的任命,表面上是「金牌选手进入政治」,实则是一次「运动精神」与「政策改革」的实验。象徵性与专业性如何结合,将考验他与团队的协调力与执行力。

台湾体育需要的不只是奖牌,而是制度与文化的翻转。如果李洋能保持对基层的关怀,脚踏实地的推动政策,这个从球场走到政治场域的「转变」,或许真能带来一场新的体育革命。

李洋成为最年轻部长,能否为台湾体育带来革命,备受外界关注。(图/报系资料照)
李洋成为最年轻部长,能否为台湾体育带来革命,备受外界关注。(图/报系资料照)
#李洋 #运动部 #金牌 #象徵 #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