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内门区向来是全市龙眼种植最密集的地区,但近年受极端气候衝击,龙眼连续多年歉收,让不少农民难以支撑,纷纷改种芭蕉、凤梨、芭乐等作物以维持生计,其中,内门恶地地形栽种的芭蕉因口感独特,加上产销履歷认证,部分甚至能卖到每公斤140至160元,逐渐成为农友转型首选。

根据高雄市农业局统计,内门区龙眼种植面积自2019年的535公顷,已降至2025年的443公顷,减少92公顷;反观芭蕉则从194公顷增加至257公顷,成长63公顷,由于龙眼主要以加工为销售方向,但剥壳等人工成本持续攀升,加上老龙眼树逐年凋萎,经济效益不如以往,农民乾脆转作芭蕉,收益相对稳定。

内门农会总干事高菊莲(左二)、理事长洪辉煌(右二)及农友等人今年8月到台北希望广场农民市集举办恶地芭蕉试吃推广活动,受到热烈回响,内门芭蕉在半小时即销售一空。(内门农会提供/林雅惠高雄传真)
内门农会总干事高菊莲(左二)、理事长洪辉煌(右二)及农友等人今年8月到台北希望广场农民市集举办恶地芭蕉试吃推广活动,受到热烈回响,内门芭蕉在半小时即销售一空。(内门农会提供/林雅惠高雄传真)

种植龙眼超过15年的农民杨忠麟说,原本种了将近4甲地的龙眼,却连续3年歉收,今年虽一度因花况良好抱持希望,却因7月底颱风豪雨导致大量裂果,全数报销,他无奈表示,这几年已逐步改种芭蕉,「管理比较容易,又能全年採收」,目前收成都交由农会协助销售。

72岁的月姓农友遭遇相同,他表示,栽种龙眼超过30年,今年龙眼花盛开,却在颱风一夕间全数落空,「今年真的完全没收成。」因此他决定将一半土地改种芭蕉,收入更稳定,至少能缴交农会,不必再为收成烦恼。

内门农会总干事高菊莲表示,近年龙眼产量不稳,农会积极推广「内门恶地芭蕉」,并协助取得产销履歷,让芭蕉在中北部市场价格稳定,口感更受青睐;她强调,恶地缺水环境反而适合芭蕉生长,果实特别香甜,也因此吸引更多农民转作。

高菊莲指出,内门龙眼虽偶有好花况,却常因乾旱或豪雨而减收,在气候挑战下,愈来愈多农民改种芭蕉,去年底甚至有内门芭蕉在台北拍卖市场创下每公斤260元的天价,不仅带来极大鼓舞,也让内门芭蕉逐渐跃升为新的地方名产。

#高雄 #内门 #龙眼 #转型 #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