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院16日针对大陆快艇偷渡案通过调查报告,指海巡署岸际情监侦能量与通报机制确有违失,国门洞开。海巡署对此表示尊重,坦承「零漏接」十分困难。监院报告直指海防并非单点失效,而是系统性问题,敦促行政院出面协调。

海巡署回应,今年迄今海巡署持续加强勤务部署与科技监侦,今1月迄今,计发生偷渡案件12件、47人,其中当场查获9件、42人,人员缉获率达89.4%,整体绩效已较往年显着提升,海巡署表示,自去年起已推动「海空一体」计画,积极争取预算,强化立体情监侦能量,应对日益严峻的大陆灰带袭扰。

报告指出,「鸿津号」事件中,岸际雷达虽早已示警,却因一连串荒腔走板的通报及应处失灵,让该船长驱直入闯进河防重地。监委认为,海巡署事后惩处未触及系统性风险,建议导入「组员资源管理」并辅以无预警测考。此外,在林口、大潭等橡皮艇偷渡案中,也凸显出现有雷达性能不足、监控存在死角且过度仰赖人力的窘境,显然防不胜防。

调查更发现,海巡署在无人机运用上态度消极,第一代续航力仅50分钟,第二代採购案又解约,空中监控能量出现严重缺口。而在海域船舶动态掌握上,监委点出,不法船只常关闭或冒用船舶自动辨识系统(AIS)隐匿行踪,然我国航政与渔政单位无海上执法权,海巡署又因灰色地带袭扰而人力捉襟见肘,机关间权责不明,已成国安温床。

#海巡署 #监察院 #偷渡 #国土安全 #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