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期刊《自然》17日刊载了有关恐龙的重大考古发现。科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一具白垩纪厚头龙化石,为歷来出土的厚头龙化石之中年代最久远且遗骸最完整的一组,科学家对于这种恐龙知之甚少,新出土的这组化石提供了大量研究线索。
综合路透社、科学新闻网站phys.org周三(17日)报导,厚头龙(Pachycephalosaurs)是草食性恐龙,以圆顶状坚硬的头骨闻名,这是人类已知最奇特但瞭解也最少的恐龙之一,在恐龙时期的末尾栖息于亚洲与北美洲,体型娇小轻盈,掌小、前肢短、后肢修长,体积与现今德国牧羊犬差不多。迄今出土的厚头龙化石均极其不完整,有时甚至只找到头骨。
蒙古科学院在戈壁盆地东部发现的这具厚头龙化石,距今大约1.08亿年,属于早白垩世(Early Cretaceous),生存年代比迄今出土的所有厚头龙早了1500万年,当时的戈壁盆地是有许多湖泊的山谷,周围环绕悬崖峭壁。出土地点另发现多种其他草食恐龙遗骸,还有各种鱼类、海龟、鱷鱼的近亲。
科学家把牠命名为「札瓦赛帕勒仁波切」(Zavacephale rinpoche),以藏语「根源」(zava)、拉丁语「头部」(cephal)组成,「根源」代表牠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厚头龙;「仁波切」(rinpoche)在藏语意为「珍宝」,因为化石头骨在悬崖边上发现,有如一颗向外突出的宝石。
成年厚头龙体长可达4.3至4.6公尺、体重介于363到410公斤,身高约2.1公尺;这只「仁波切」体长不到1公尺,体重仅约9公斤,体型很小,死亡时年龄约2岁,属于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但颅顶已大致成形。牠的颅顶只有1块头骨,白垩纪晚期的厚头龙颅顶则由2块头骨组成,新出土的这只是歷来出土的厚头龙之中新发现的物种。
这只青少年厚头龙脑袋上有「装饰品」,以小小尖刺突起与点状物的造型环绕颅顶与头骨后端。研究团队根据化石四肢骨骼的生长环(growth ring)以判定个体年龄,生长环类似树木的年轮。蒙古出土的这组化石,则是学界首度利用生长环以界定厚头龙的颅顶何时发育完全。
厚头龙的颅顶有何用途?这一点仍有争议,科学家推测牠们会像大角羚一样,以撞击头顶的方式确立在群体的统治地位,并确保交配的权力。研究论文资深作者、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札诺(Lindsay Zanno)说,一般认为,厚头龙的头顶无法用于抵御捕食者,也不能用来调节体温,所以学界研判用于炫耀与争夺配偶,仅具社会性行为功能。
札诺说,蒙古出土的化石头部颅顶已发育完全,这代表牠成年之前可能已有社交行为,甚至已经有过交配的经验,「若得靠头顶建立地位传宗接代,最好早早开始练习」。
厚头龙灭绝已6600万年,此前学界对其前肢形状、消化系统运作甚至生长过程、活动方式几乎一片空白。蒙古的发现极其珍贵,化石有完整四肢与头骨,比起其他遗骸完整许多,有了「札瓦赛帕勒仁波切」,很多基本知识可望建构,除了奇特的头颅如何演化而成,厚头龙的起源与其他恐龙的关系也有机会找到答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