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运输研究所2020年起推动「无人机偏乡物流服务计画」,盼藉无人机高机动性与快速部署特性,突破偏远地区交通限制,将日常用品、急需药品,乃至救援物资,安全且及时地送达,并提升灾害防救的韧性,最新进度已完成投递600趟次的物流服务验证,今年将启动商业营运验证,盼2027年达实作目标,找到可常态商业营运的状态。
运研所副所长王穆衡表示,近年无人机在国家政策中,军用、民用都很重要,中央也要求相关部会推动,全球已有「低空经济」名称,各国对无人机有许多想像与讨论,像美国亚马逊已有无人机运送服务,台湾也有人已注意到这块的潜力。
运研所运输科技及资讯组长张益城说明,交通部2019年就被交办要展开交通领域应用研究,2020年起推动系列计画,第一阶段为2020年至2022年的技术验证(PoC),因无人机相对于陆地载具,风险还是较高,有地形、气候及通讯干扰等问题,期间已完成屏东东港至小琉球及桃园拉拉山测试,验证跨海与山区飞行能力及各项技术课题。
2023年至2025年的服务验证(PoS)则于花莲奇美及大礼部落进行长时间场域实作,累积营运经验并确认性能可靠度。由于大礼部落为国内少数没公路到达的部落,只有山路,一趟路程长达3小时,但无人机只要飞15至20分钟,可减少危险性。
张益城表示,这期计画使用4种机型,针对不同使用情境使用载重5至50公斤不等的机种,这期服务验证累计飞行250小时,试验投递600趟次,确认服务延续性、爬升能力。
运研所今年起迈入商业营运验证(PoB),结合中华邮政与公私部门合作,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营运模式,推动服务常态化,并实际进行无人机灾害物资运补演练,强化灾时应变能力,为偏乡居民建构更坚实的安全保障,提升灾害防救韧性。
张益城说,全台有无人机偏乡运送需求的地方很多,运研所要订出作业指引、需求规格、场域规划评估的指标等,都会在计画中提出,未来移转给地方政府、防救灾单位或民间物流公司,都可作为推动无人机物流商业服务模式的参考,盼2027年达到实作目标。
运研所规画3大应用模式,包括日常服务、紧急支援与救灾应变。日常服务能满足偏乡居民生活用品与农产品的双向运送需求;紧急支援可迅速调派无人机,配送药品、医疗器材等具时效性的物资;而当偏乡因天灾形成孤岛时,日常运补无人机更能即刻转为救灾用途,发挥最大效益,守护居民安全。
王穆衡提到,目前国内在无人机制造与技术面已没问题,但在营运面,大家还在起步阶段,验证阶段载运物品类型多元,山下往山上飞可能是补给、饮用水、药品、邮件等,反之山上也盼农作物可即时运送下山贩售,不过无人机运送并非专一概念,可切换无人机「肚子」的运具,如货箱、展演灯光、农喷等,功能多元,可维繫长期营运。
王穆衡也说,近年计画经费约3000至4000万元,未来希望能将技术移转给中华邮政,对方自身也有相关中长期计画,可评估要自己养机队还是要委外跟民间合作,但都还在评估效益与成本,时程方面则要看今年进度,日后评估优先潜力地点试办,至于民间部分,目前超商也有兴趣,不过还是要看业者评估状况,运研所等于是「帮国家推出实验环境,提供大家来验证」。
运研所未来将持续推动无人机物流测试验证,累积实务经验、培植专业人才与营运团队,并协助产业成形,目标「平时以商业运作累积能量,灾时能立即投入支援」,也盼日后有需求单位、物流单位、提供无人机单位这3个角色,能变成偏乡无人机物流服务产业链。
针对近日花莲灾情,王穆衡则说,灾害发生时会成立防灾中心,依过往经验,紧急状态要打通障碍,中心设有协调机制与标准作业流程,可马上跨部会申请,不过正处救灾期间,救灾到一定程度后,地方还有居民在山上,就是要考量的点,目前还没介入到此阶段,但只要应变小组指挥官提出需求,由配合单位向民航局报告,无人机就可运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