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网路参与平台」提案,把国、高中学生的上课时间延后至上午10点,下课时间仍维持下午4点,希望藉此改善学生长期睡眠不足问题,同时提升学习效率。教育部今天回应,此提案赞成与反对意见两极,因牵涉家长接受、学校作息及管理、学生安全等层面,此等重大教育工程尚不宜贸然推动。

教育部指出,依据课纲规定,高级中等学校教育阶段课程规划,学生在校上课每周35节,已明定各类型学校学生应修的课程学分数及其毕业学分数,若缩减学生上课时间由原来的8点至10点上课,预计减少上午2节课授课时间,每周减少10节课,将造成学生无足够时间学习所定内容及培养基本素养,也将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压缩。

国中教育阶段学习总节数,7至8年级为33-35节,9年级为32至35节,每节45分钟,各校应依课程纲要规定规划课表;倘延后上课时间,依现行课程纲要节数规定,需延后1节课以上放学时间至16时30分以后,无法于建议时间内进行课程安排,且将影响课间缓衝时间安排,未必利于学生获得适当休息时间。

另外,依地方制度法及课纲规定,国民中学学生在校作息及各项非学习节数活动,由各校依地方政府相关规定自行安排,作息时间调整属于地方政府权责,实务上多由地方政府考量地方特性差异、交通状况、学生安全及家长工作型态、接送需求等各项因素,订定行政规范,经教育部国教署112年度调查各地方政府对于国民中学延后上学意见,与114年10月28日谘询会议地方政府所提意见一致,皆是「维持现状」。

教育部表示,此次提案后引发热议,赞成与反对意见两极化,此情况与109年类案评估情况相似,尤其在国中阶段的上课时间调整,各界意见仍差异大,于谘询会议中各与会代表亦指出课纲调整兹事体大,牵涉到家长上班及接送、学生安全、地区交通资源、学习品质与教育价值、家庭生活作息、学校作息及管理、教师授课时数等诸多层面,此等重大教育工程尚不宜贸然推动。

针对国民中学早自习採弹性机制、避免强制早自习部分,教育部表示,国教署将参考国家卫生研究院提供青少年睡眠生理时钟、睡眠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鼓励地方政府就地方需求进行考量,研议早自习弹性制或试办机制可行性,并评估办理专家谘询。

同时,将持续向各国高中宣导,于订定学生在校作息时间相关规定时,应依循民主参与程序,与学生、教师及家长充分沟通,并落实「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维护学生休息及健康权利,就午休、课间休息时间予适当衡酌调整,以帮助学生在校生活时,有较充裕的休息及缓衝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部 #国中 #高中 #延后上课 #公共政策网路参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