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睡眠医学学会2023年发布统计,台湾每5分之人口饱受失眠之苦。不少失眠族试图避免服用药物,从日常生活着手,然而即使在饮食、寝室环境、远离3C装置、固定就寝时间等方面下工夫还是睡不着,苦恼非常。学界最近在这方面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睡前聆听特定种类的音乐大约1小时,能收到很好的助眠功效,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口改善效果显着。
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导,中国大陆寧夏师范大学最近在美国知名的《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发表研究成果直言,考量人们对于长期服用助眠药物的忧虑,音乐是深具前景的非药物疗法,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品质。
寧夏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10项相关研究结果,总共涉及602名接受音乐疗法的成年人,多数的治疗方式是被动聆听节奏缓慢的纯音乐或古典乐,演奏速度为每分钟60至80拍,每次持续20分钟至60分钟。有些失眠受试者只接受1次疗程,有些疗程长达3个月。
让大脑「降速」
科学家发现,整体平均差异值仅-0.79,这代表音乐疗法改善患者失眠症状的成效达到「中度至显着程度」。不过,10项进行分析的研究之中有2项可能受干扰因素影响而有所偏颇。虽然如此,研究团队认为音乐可影响大脑调节情绪的方式,并改善老年人睡眠障碍中常见的「情绪波动」。已有研究证实音乐能降低皮质醇浓度、减缓心率与呼吸频率,进而放松身心,并帮助入睡。
研究团队总结,音乐或许还能帮助失眠者建立新的「睡眠心理联想」,藉此取代原本干扰睡眠的不良习惯。这项结果也需要更大规模、更严谨、追踪时间更长的后续研究,方能进一步评估音乐疗法的精确成效。
此前早有研究显示,音乐有助于锻炼注意力集中、缓解头痛、控制慢性疼痛的作用。不同频率的音乐会引导脑部执行特定功能,例如警报、尖叫等高频声音会触发肾上腺素分泌,让人们做好採取行动的准备。低音符、调子较低的低频音乐,则有助于大脑运作「慢下来」。一般而言,熄灯后到入睡,大约需要10分钟到20分钟。夜间醒来或睡不着不见得是失眠,有可能受到其他健康因素影响,例如癌症、中风、不孕。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