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人工环境的搜寻结果,共11笔
今年台湾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TAZA)举办「第三届动物行为丰富化设施设计大赛」于10月28日决选(以下简称行丰比赛),由台北市立动物园队伍参赛的「狐猴涂抹替代物」和「红毛猩猩知我心」主题计画,分别获得本届比赛的冠、亚军。动物园表示,入围的2件行丰作品皆经过科学量化、反覆测试操作,观察到动物们捧场使用,表现出多元化自然行为。
六福(2705)旅游集团长年投入濒危动物保育与国际交流,犀牛繁育除是全台之冠,更是国际间指标园区。集团宣布正式启动「国际犀牛外交计画」,将集团在犀牛繁育与保育的国际级成果与专业经验分享全球。
由于盗猎猖獗及栖息地缩减,导致全球犀牛数量急遽下降。国际犀牛基金会最新统计,2024年全球犀牛已较前一年减少1290只,南方白犀牛年降幅甚至超过11%,为所有犀牛亚种之最。长年投入濒危动物保育与国际交流的六福旅游集团,犀牛繁育除了是全台之冠,更是国际间指标园区。
农业部水产试验所继2023年5月成功获得土魠鱼受精卵、培育鱼苗至孵化后第50天之后,近期进一步掌握土魠鱼陆上养殖技术,目前育成天数已超过600天,体重已达6公斤以上,并发现成熟的卵巢与精巢,可见土魠鱼人工完全养殖指日可待。
「2050净零城市展(Net Zero City Expo)」将于2025智慧城市展期间同步举行。中华电(2412)积极响应全球永续发展趋势,运用科技创新落实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环境永续。今年以「AI赋能创新未来」为核心,展现多项成果,包含保护百种濒危植物的行动、树木碳匯公民科学家计画,并利用5G技术守护黑面琵鹭栖地,持续朝向2030年达成净正向影响(NPI)与无净毁林(NND)的目标迈进。展区亦展示四项智慧环境解决方案,引领产业以科技共创永续未来。
因栖地遭破坏与人为滥捕而在国际列为濒危物种的三棘鲎,今(10)日成对现踪在中屯风车永安桥旁沙滩。不过,海洋生物专家指出,澎湖周边本来就有鲎,只是中屯这带族群数量可能没那么多,出现一对还谈不上少见。
中华电信积极响应「昆明-蒙特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达成2030年扭转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里程碑,以及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以领先的5G、AI与AIoT技术应用于生物多样性,透过AI智慧监控技术成功守护黑面琵鹭栖地,并于营运据点设立濒危植物保育基地,推动AIoT百种保育计画,超越传统人工环境实查,展现独特价值,开创台湾环境友善行动新模式。
俗称龙王鲷的苏眉鱼在台湾为第二类保育动物,根据台湾珊瑚礁协会过去20多年调查显示,台湾周边海域总数量不到30尾。被称为「石斑大王」的戴昆财与屏科大产学合作,12日宣布人工繁殖成功孵化近3000条苏眉鱼苗。保育界乐观其成,但预估到放流復育至少还要3至5年。
俗称龙王鲷的苏眉鱼是2类保育动物,根据台湾珊瑚礁协会过去20多年调查显示,在台湾周边海域总数量不到30尾。被称为「石斑大王」的戴坤财与屏科大产学合作,12日宣布人工繁殖成功孵化近3000条苏眉鱼苗。保育界乐观其成,但预估未来要到放流復育至少还要3至5年。
来自日本的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识名信也,长期专注珊瑚生殖生物学及復育技术,他与研究团队利用台湾东北海岸曾用于养殖九孔的大型鱼塭建立了「珊瑚农场」稳定復育珊瑚,目前已养殖17种类以上、将近5000株珊瑚,不仅为台湾提供了珊瑚研究和环境教育的新平台,更提供以废弃养殖设施为基础的永续发展模式,相关成果也在3月底刊登于国际期刊《Aquaculture》。
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近期再传喜讯,继去年首度在人工环境下孕育东方新魟宝宝后,今年再度在人工环境中孵化出六斑二齿鲀,海科馆还为了挑食的河鲀宝宝伤透脑筋,让民眾能够目睹难得一见的河鲀幼鱼样态与逗趣的可爱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