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面战争的搜寻结果,共249笔
乌克兰总统在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接受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专访期间,就发生了两场停电,泽伦斯基苦笑的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常态」。他仍然有信心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称俄罗斯陷入僵局,而乌克兰会继续固守。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在土耳其伊斯坦堡举行的长期休战磋商,歷经4天会谈无果,29日宣布谈判破裂,使两国和平前景再度笼罩阴影。
星期二,俄罗斯国家杜马下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从明年开始,军方可以实行全年徵兵」,以配合乌克兰战争所需要的兵力扩充。这也代表俄罗斯士兵损耗巨大,目前的春秋两季徵兵模式,已经无法填补兵员的短缺。
俄罗斯周日表示,乌克兰无人机在夜间袭击了俄国与哈萨克接壤的奥伦堡(Orenburg)天然气处理设施,虽然俄罗斯第一时间声称,不影响哈萨克的天然气加工量,但是哈萨克在隔一天后表示,影响相当巨大。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衝突再度升高。短暂平静数日后,两国部队于周三(15日)再度爆发激烈交火。衝突起因于塔利班对巴基斯坦最大边境通道「查曼-史宾波达克」(Chaman–Spin Boldak)发动攻击,引发巴军全面反击后于稍早宣布停火48小时,独立军事媒体汇整两国交火态势,一次掌握战情。
欧洲曾深信战后80年的和平不会动摇,如今却陷入尷尬的「灰色地带」:既非全面战争,也非真正和平。
继先前NVIDIA与OpenAI的深度技术绑定,随后AMD以股权换取OpenAI数百亿美元大单,共同开启全球AI与半导体市场的全新战略时代。意谓着行业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买卖交易,也不再仅是技术规格的竞争,而是生态系、资本、与顶级客户绑定的全面战争,将重塑整个AI生态系的权力结构。
美国前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6日外媒访谈上警告,中国可能运用经济与航运压力,迫使国际承认对台的主权主张,在不发动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引爆台湾危机,让「川普等人夜不成眠」。他更批评川普轻忽国安,大幅缩减国安人员,部分职能甚至转交黄仁勋等非正式顾问,让私部门影响国安政策。
美国前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日前表示,未来4年中国大陆不必动武,就能对台湾造成严重危机,他也不认同美国总统川普让辉达执行长黄仁勋等私人顾问插手美国国安问题。
乌克兰军情局 (HUR)表示,乌军特种部队利用无人机,击毁了克里米亚占领区的两架俄罗斯 Be-12「海鸥」( Chayka)海岸观察机。乌克兰海军发言人表示,这次行动再次重创俄军在克里米亚的环境侦察能力,他们可能再动用其他的防空资源,但是已捉襟见肘,接近极限了。
土耳其媒体报导,莫斯科向安卡拉提出「回购2019 年交付的S-400防空系统」的提议,如果成立,可能许多政治僵局得以化解,或许土耳其因此返回F-35战机供应团队,而俄罗斯也拿到他们欠缺的防空系统。
台海局势持续升温,外界普遍担忧北京与台北可能在未来卷入战争。根据《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12日分析,多数人聚焦于两种传统途径:一是「选择性战争」,即北京在权衡经济、军事与政治代价后,主动以武力夺取台湾;二是「必要性战争」,若台湾跨越中国大陆认为无法容忍的政治红线,例如正式宣布独立,则北京可能不惜代价动武。
爱尔兰独立记者诺兰(Gerry Nolan)4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强调西方不该用殖民式态度面对印度和中国大陆,并称乌克兰战争只是西方维护经济利益与地缘垄断的藉口。文章指出,殖民手段虽已不再是枪炮与侵略,但已演变为制裁、关税与道德勒索,然而在面对印度、中国等古老文明面前,这些做法不再奏效,也反映多极化格局(Multipolarity)已不再是理论,而是现实。
《政治》(POLITICO)新闻网指出,最可能爆发衝突的五大地区分别为:印巴边境、台湾海峡、俄罗斯与波罗的海国家、中印边界以及南北韩,并对这些地区的衝突起因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
美国军方是否该为从太平洋撤退做规划?美国在打仗时,总是倾向进攻。犹如二次大战美国名将巴顿(George S.Patton)将军的名言:「从没人成功地只靠防守致胜,唯有进攻、进攻、再进攻。」
美俄领导人川普、普丁将于美国阿拉斯加时间15日上午11时30分(台湾时间16日凌晨3时30分)在安克拉治市郊空军基地会晤。克里姆林宫14日公布随普丁访美5人名单,外交、国防、财政等首长在列。白宫拖到川普15日出发前一刻才公布代表团名单,防长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竟不在随行之列。相较美方代表团以忠诚川粉为最大特色,俄方阵容几乎都是老将。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在开罗举行三国会议,商讨打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向被侵略国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根据公平正义原则规划战后东亚新局面。「开罗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由罗斯福总统提议,确立中国为世界「四大国」之一,中国在战后世界秩序重建中享有与美国、英国、苏联同等重要的政治权力与地位。罗斯福作出这项决策,既是出于战争形势的考量,中国战区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体系中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军队对日本展开的全面战争牵制住了日本近两百万军队;也是出于威尔逊式的理想主义构想,深信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一定能够按照宪政方式完成政治改革,使中国成为与美国一样的民主国家。罗斯福首次在中美关系史上,不是像以往那样将美国视为中国的拯救者,而是将中国塑造为决定战后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力量。开罗会议把中国问题置于首要位置,彰显出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理想主义色彩和现实意义。罗斯福高度评价了蒋介石的优秀品质:「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英勇无畏、对目前及将来的诸多问题有独到见解之人」;同时,他展望了「四大国」的合作前景:「英国、苏联、中国、美国以及其他盟国的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3/4还要多。只要这四个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团结一心,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就不会有哪个国家能够再次挑起世界大战。」
正在印度进行国是访问的菲律宾总统小马可仕在接受印度《第一邮报》採访时表示,如果大陆对台动武,菲律宾将「无法置身事外」,因为菲方会被「卷入其中」,寻求撤离身在台湾的菲国公民。菲律宾外交部也证实,已制定应对台湾紧急情况的应急计画。大陆外交部发言人警告菲律宾,不要在中方核心利益问题上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