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史前人类的搜寻结果,共14笔
云林县文化新亮点「湖山水库人文遗址馆」将于今年底启用,为迎接开馆,县文观处特别举办「伫山顶徛家」常设展导览活动,为后续导览规画及观眾体验奠定基础。文观处9日表示常设展以「古坑.大坪顶遗址」出土的陶片、石器及生活器具为核心,透过文物展示与空间叙事,重现史前人类在古坑山区的聚落样貌。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疫情后睽违7年,即将推出年度国际大展《静土有声:台日文物对话特展》,展期自114年9月30日至115年3月1日,匯聚台湾「十三行文化」与日本九州「古坟时代」的稀世珍宝,邀请民眾探索史前人类的生死观、权力秘密与跨海交流的动人故事,亲眼见证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以静默之声诉说着动人的歷史故事。
南科考古有新发现!台南市政府办理南科滞洪池抽水站工程,前期调查在善化区南关里三民路发现史前遗址,委托台南考古中心抢救性发掘,于南科高铁桥下1处4000年前遗址的灰坑地表下4米处、挖掘出逾1公尺大型鱼鳞堆积与有机质残留,推测史前人类已知剥除整片鱼皮,这也是台湾少见的史前生态遗留现象。
台南市地政局近期办理南科滞洪池抽水站工程,前期调查发现史前遗址,委托台南考古中心抢救性发掘,在南科高铁桥下一处灰坑挖掘出土逾1公尺大型鱼鳞堆积与有机质残留,为台湾少见的史前生态遗留现象,儘管相关意涵仍待研究,但也被解读莫非古人早就懂喝鱼皮汤?
百丈怀海禅师年迈时,仍坚持每日亲自从事田间劳作,并告诫弟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故事反映出古代社会老年人坚持工作的常态。二十世纪着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指出,在考古发现中,一根癒合的股骨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迹象,因为这意味着受伤者在骨骼癒合期间得到了他人的照顾与扶持。这两个故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面向:劳动的价值,以及互助照护的文明意涵。
为探索史前人类纹身行为与工具制作,理解史前人类与南岛文化的关联性,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与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排湾族刺文艺师Cudjuy Patjidres(宋海华)、夏威夷刺文艺师Keone Nunes、工具制作师 David Gucela 合作,今(30)日于史前馆办理实验工作坊,并公开展现初步实验成果。
未来世代的必修课,是什么?在哪里可以学的到?中央研究院已经想好,一次备齐。中央研究院长廖俊智19日主持年度大型活动「院区开放」(Open House)主场,「未来世代的必修课:能源与AI科技」专题演讲,由中研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主任陈于高和资讯所副研究员黄瀚萱,分别提出「人类的新使命—用洁净能源来扭转全球暖化的劣势」,及「多模态生成式AI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日常生活」。
嘉义市铁路高架化工程2021年在嘉北车站往南、铁轨西侧,发现「台斗坑疑似遗址」,考古团队调查开挖发现13处人骨,出土5具先人骨骸,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考古馆初步发现是「俯身葬」,人类学者顏廷伃表示,目前考古资料尚难深究「俯身葬」有何特殊意义。
嘉义市铁路高架化工程2021年在嘉北车站往南、铁轨西侧,发现「台斗坑疑似遗址」,考古团队调查开挖发现13处人骨,出土5具先人骨骸,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考古馆研究初步发现是「俯身葬」,人类学者顏廷伃表示,目前考古资料尚难深究「俯身葬」有何特殊意义。
花莲出产的闪玉(又称台湾玉或丰田玉)史前曾随贸易活动交换到菲律宾、越南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花莲县考古博物馆明年底将举办「台湾玉史前贸易大展」,展出传奇的贸易史实。花莲县文化局长吴劲毅为此率领团队,昨远赴越南胡志明市歷史博物馆参访,并与该馆签订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为双方未来合作跨出第一步。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康乐馆重新开馆满周年,推出「微观.史观」考古特展,以显微镜观察出土的稻作、玉器、玻璃及陶器,分析物质遗留成分,揭密史前人类生活;另运用3D列印復刻玉器饰品,供民眾试戴,体验史前时尚美学。
十三行博物馆举办新北考古生活节即日起登场,今年以「史前动物派对」为主题,首次扩大为长达2个月的考古盛典。首个活动「考古进校园」主动出击,特别在儿童节前夕将考古生活节带出博物馆,延伸至八里校园,为在地学子呈献别致的立体纸雕史前动物面具、动物香包及丰富的考古知识,带来独特的儿童节礼物。
据大陆央视新闻报导,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2023年田野考古新发现,来自四川、福建、湖北、陕西、新疆、内蒙古的6个考古项目成功入选。这6个项目为何能入选?它们为揭秘不同时期的歷史带来了哪些实证?2023年田野考古新发现,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却有一个共通之处,到底是什么?
大陆考古学家在浙江余杭的反山12号墓出土「玉琮」,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礼器,由于是目前发现最大的玉琮,因此被命名为「玉琮王」,大陆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提到,玉琮王的做工精细,在技术不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竟能刻出比髮丝还细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