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柳金财的搜寻结果,共42笔
近期民进党主席赖清德跳过党内初选民主机制,直接徵召台中市立委何欣纯、宜兰县律师林国漳、台东县立委陈莹及嘉义市立委王美惠,代表民进党角逐2026年地方县市长选举。此为赖清德在726、823两次政治大罢免及政治声望严重下滑情况下,又採取集权决策模式决定原先透过党内初选决定候选人模式。这不仅涉及党内人事布局及地方精英的政治甄补,更象徵民进党在政党治理与权力结构上,迈向集权转型。
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党内政治发展,进入「双女力时代」或双核心时代吗?这个问题颇为尖锐及敏感,然这涉及国民党是否能在2026年持续赢得地方选举及2028年攻克中央执政权。郑丽文脱颖而出,战胜国民党前副主席、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及立委罗智强等五位男性候选人;并成为首位由民进党转入国民党后,再登上党魁的女性政治人物。郑能否像民进党的前总统蔡英文,也是民进党前主席一样由蓝转绿后,带领民进党赢下三届总统大选?已引起许多政治观察家广泛讨论。
近日外交部长林佳龙首登华沙安全论坛,以「再造全球民主供应链」为题发表公开演讲,成为台湾首名获邀前往波兰当地智库卡斯米尔波拉斯基基金会(Casimir Pulaski Foundation)举办的华沙安全论坛(Warsaw Security Forum)发表公开演说的外交部长。宣称当前中国、俄罗斯、伊朗、北韩等威权政权已形成「动乱轴心」,挑战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台湾则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也在强化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可信任性上扮演关键角色,台湾生产全球超过90%的最先进半导体,是全球科技生态系的中枢力量。
此次赖清德总统的国庆演说,两岸关系篇幅缩减,然却增加涉及台湾地位归属的国际法争辩。赖清德总统宣称终战80周年,呼吁重新检视涉及台湾主权归属国际文件诠释,此引发两岸对台湾地位国际法理争论。赖原本希望台湾问题国际化,反陷入台湾地位未定论泥沼中。
赖清德总统在国庆演说前夕的两岸及国际论述,引发普遍性关注。自其就任以来,其政府及团队在重大国家庆典及会议的政策叙事,主要可归纳三种模式:一、中间偏强硬立场,例如2024年就职演说、2024年国庆演说,倡议两岸互不隶属;二、高衝击强硬立场,例如2025年国安会议,倡议两岸互不隶属、中国为境外敌对势力;三、温和保守立场,例如2025年元旦、就职一周年演说,全文几乎未提两岸、对岸、中共及中国,刻意减少两岸篇幅。
台北市和上海市每年一度的「沪台双城论坛」,原订9月25日到27日在上海举办;22日在台北市代表团出发的前三天,突然宣布论坛延期,一如去年从7、8月将延期至年底。关于论坛延办,绿中央及蓝地方各执一词,地方质疑中央技术性卡关两个合作备忘录,陆委会回应「绝无已读不回」;北市劳动局公布审查时序,强调多部会之前皆是已读不回,因担心生变被迫延办双城论坛。
近年来,大陆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在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领域推行「新型举国体制」。此制度设计旨在集中资源、统筹协同,以提升治理效能与战略能力。与此同时,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亦包含对国家能力与民主制度的双重要求,即「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我们检视二者的契合与矛盾之处,并进一步对照当代西方治理理论,以探讨其制度特徵与优劣势。
长期以来,台湾各地光电场与陆域风机乱象,备受地方民眾所诟病,致民眾环境社会抗争持续不断。近日因宜风电力在宜兰县五结乡、苏澳镇,拟规画设置14部风力发电机,致当地社区民眾前往行政院前抗争表达其民意诉求。为此,经济部与环境部同步发公文给风电业者,前者提醒开发案要与在地沟通、审慎评估规画场址;后者则表态「不鼓励、不支持」设陆域风机,且将对环评案严审把关。这凸显民进党政府未来在陆地风电政策的立场,似乎已悄然进行实质性政策转变。
日前网红陈之汉(馆长)继6月造访号称魔都上海,8月再度访问被誉为科技之都深圳;陆续造访腾讯总部及南山「机器人谷」、比亚迪总部等知名企业,讚赏其科技实力与企业理念。并讽刺台湾以前也号称科技之都,但30年来没有改变,直呼「我以后更有底气回台湾告诉同胞,其实大家应该回家」。显然,馆长採取两岸发展类比方式,以深圳现代化发展对照当前台湾停滞性发展;将大陆视为台湾民眾的家、原乡。
近日赖清德总统在凯达格兰论坛致词宣称,中国在台海、东海与南海的军事行动,都让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台湾站在威权主义威胁的第一线,为全球民主防线的最前缘。对此,国台办批评赖清德在讲话中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和「倚外谋独」、「以武谋独」错误路线,渲染所谓「大陆威胁」,鼓吹「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再次暴露其「和平破坏者」、「战争贩卖者」、「麻烦制造者」的真面目。
2025年7月26日,由民进党主导及与公民团体合作推动的大罢免案,几乎全面溃败,最终25比0完全被封杀。这场选举结果,支持民进党同意罢免约4成、反对罢免约6成,呈现2024年蓝白及绿选民支持比例结构。由于蓝白及绿皆进行极度政治动员,助长大罢免后台湾社会陷入政治极化、政党恶斗、社会撕裂及国家认同分歧困境。
近日与赖清德总统同属民进党内新潮流系的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发言,颇引发外界关注及争辩。梁宣称台湾社会根本没有存在中国人或不是中国人的问题,中华文化在台湾保存得比大陆还完整;两岸问题是制度及理念问题。这样的文化及民族论述有向传统国民党两岸论述靠拢迹象。这是民进党内属于青壮派务实立场,然关键还是在赖清德总统对中华文化及民族的论述。
据媒体报导近期又有一位一贯道道亲,在广西传法被大陆公安逮捕,先前去年10月在广东被逮捕也有三名道亲。令人颇感讶异的是,一贯道奉行三教合一,倡议传扬传统中华文化、崇尚儒家四书五经,理论上是最接近传统中华文化内涵新兴宗教。但无论是在台湾和大陆皆曾受到压制。在台湾,也直至威权体制转向民主化后,一贯道始获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台湾第三大宗教。
7月4日美国总统川普签署「大而美法案」,此为川普政府能源政策的核心法案,基本理念是「美国能源主导」(American Energy Dominance),其政策框架与「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的整体施政理念紧密结合。旨在重振美国传统能源产业,藉由放松管制促进能源生产,达到能源独立并促进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近日总统赖清德启动「团结国家十讲」,第四讲聚焦国防课题,不仅批判中国一再增加军事预算,也指控立法院删除或冻结政府国防预算。并指出马英九政府时期,国防预算并未增加反而逐年减少,GDP占比降到约2%。蔡英文主政后,从2016年的3596亿元到2024年的6068亿元,提升80.74%,已占GDP2.5%。赖清德总统上任后宣布国防预算将达到GDP3%以上,藉此显示捍卫台湾安全决心。值得关注是,赖总统提俄乌战争经验对台湾启示,此颇值得进一步探讨。
赖清德总统为建立大罢免的正当性立论,在倡议「团结国家十讲」中提出「杂质说」,此政治论述引发台湾社会高度关注及争辩,究竟何者是杂质需要被过滤、洗涤人心。这不仅涉及台湾社会族群、政党政治良性互动,也涉及多元民主社会价值观与国族认同问题,甚至衝击台湾民主巩固及两岸关系发展。
近来随前总统马英九参与海峡论坛,民进党操作大罢免需要,中共在台协力者语词充斥台湾社会。处于民主化转型台湾,不仅未能搭建起公民社会理性对话平台;反而执政党在民主共同体中不断寻找境外敌对势力同盟军。究竟是民主台湾,已被中共统战或认知作战所穿透呢?抑或是此概念语词想像建构,却多余实际现况呢?最终沦为以国安风险掩饰实际上政治斗争工具呢?此确实令人捉摸不定。
前总统马英九第四度启程访陆,并参与海峡论坛,遭到独派抗议,蓝营首长则首度缺席。执政的民进党极度强调台湾主体性、政治自主性;与大陆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存在根本性矛盾,此为两岸交流难以持续深化之结构性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