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行人路权促进会的搜寻结果,共88笔
中原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赵家麟团队与「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及「桃园人本交通推动协会」共同推动「桃园市中坜区中北路人行环境改善」专案,荣获杂志评选2025「年度影响力奖」入围肯定。赵家麟将「人本城市」课程之教学成果实践于改善地方环境,为美好城市治理播下希望的种子。
路灯、号志基座螺栓外露,屡传民眾绊倒甚至伤亡,民眾认为「基座螺栓安全设计」应纳入国家级法规,工程厂商依法施作,降低人为疏失与安全疑虑。专家及交通安全民团都认为立法的用意良善,但须考量法律结构性、通盘盘点各式道路杆类,再订定一致性安全标准及施作方式,才能避免杆类基座螺栓成为道路潜在的伤害陷阱。
高雄市中正一路与凯旋、五福一路口,属于5个方向交会的Y型路口,过去中正一路西向要往五福一路的机车,都必须採取待转方式左转,高雄市交通局近日进场调整标线,预计在年底前开放机车免待转。高雄市议员汤咏瑜与高雄市路权促进会建议,该路口路幅辽阔,施工过程应设置实体行人庇护岛等保护措施。对此交通局回应,将争取国土署补助做后续改善。
台湾交通地狱未解,交通部道安预算却大砍。交通部2026年道安预算编列3.8亿元,较今年大减1.1亿元,地方补助随之下滑。交通部解释,校园交安教育改由教育部负责,内政部与交通部共同编列4年400亿元提升人行安全计画支应,交通部道安预算才会相对减少。民团认为,应长期稳定投资,不该「先衝高再下修」波动式编列。
桃园市政府都市发展局推动桃园旧城再生工作,引用国外都市设计扰动作法-街头战术都市设计,重新调整街道空间,让街道使用更具效率且更具活力。第一阶段试围计画以市集活动,邀请民眾参与,模拟街区人行环境拓宽后的环境空间。日前在中坜区大同路、新生路、中央西路一段和中山路的三角路段办理活动,以交通锥围出人行道拓宽后的空间,让民眾体验以人为优先,道路行走的感觉,以及新增的街角广场商业空间的氛围。
桃园市都发局致力推动旧城再生,首度尝试「街头战术都市设计」,选在中坜大同商区和中平商圈之间三角路段试办,以交通锥试围出人行道拓宽后的空间,获正面迴响,为市府打了强心针,今年将优先施工大同路、新生路口的人本环境,明年串联到中正公园至中原文创园区节点,助阵2026台湾设计展。
桃园市都发局致力推动旧城再生,首度尝试「街头战术都市设计」,选在中坜大同商区和中平商圈之间三角路段试办试围计画,以交通锥围出人行道拓宽后的空间,获得正面迴响,为市府打了强心针,今年将优先施工大同新生路口的人本环境,明年串联到中正公园至中原文创园区节点,助阵2026台湾设计展。
高雄市翠华路靠近半屏山旁路段,为台积电即将进驻楠梓产业园区,进行拓宽解决交通瓶颈,不过高雄市行人路权促进会发现,刚完成拓宽的道路东侧没有人行道,已违反《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对此高雄市工务局回应,东侧受限路幅问题无法设置人行道,完工后会引导行人走西侧人行道。
政府多管齐下改善道安,行人死伤交通事故仍接连发生,牵动法规检讨。审计部检视去年道安改善成效发现,成果与目标有落差,8县市交通死伤情况仍严峻,儿童伤亡也居高不下,且多呈逐年上升趋势,去年更增至1.2万人,交通部应与地方政府研议对策。交通部表示,将协助落后县市,以跨部会与地方力量提升成效。
高铁左营站前包含重信路等多条道路,长期缺乏人行道供旅客使用,高雄市交通局日前举行说明会,拍板定案在今年底将施作标线型人行道,让高雄市议员白乔茵嘆,高铁站前人行道「等了18年」终于等到,盼尽速施作,让旅客出入站能自在走路。
名医周佳正19日过行穿线时,遭未停等礼让行人公车撞上身亡,行人地狱未解,再次点燃民眾怒火,痛批要毁掉多少家庭。观察近6年全台大型车左右转行人事故,每年平均造成8死108伤。专家建议从交通号志、工程及驾驶教育训练等面向改善。
交通部订汽车隔热纸指引,规范隔热纸透光率,但未加挡风玻璃合计惹议,时代力量10日与多组交通民团痛批政策打假球,忽视隔热纸贴玻璃后实际总透光率会下降,且应纳管旧车。公路局表示,会以源头的单品管理方式,确保民眾选购适合隔热纸,避免检测误差。
交通部日前公布汽车隔热纸指引,仅规范隔热纸单品透光率,未加上挡风玻璃计算。时代力量今与多组交通民团召开记者会,秀出透光率检测仪器现场实测,痛批交通部忽视隔热纸贴在车窗玻璃后实际总透光率会下降,不仅做法与国际脱节,也未规画旧车纳管时程,且据国外研究,总透光率过低车窗于夜间驾驶时,驾驶视觉反应相当于酒驾,交通部形同变相放任合法酒驾上路,使用路人暴露危险中。
人本交通兴起,交通部长陈世凯却称,行人过马路应专心勿违规,要快速走,滑手机会被抓。民眾怒批又检讨行人,难道行人也是道路的「杂质」?第一线交警指出,法规无行人过马路滑手机罚则。交通部解释,在行穿线滑手机若影响交通可罚500元。
交通部长陈世凯昨上节目提及,要行人过马路时专心勿违规,应快速走,滑手机会被抓,一席话播出后被炎上。民眾怒批又检讨行人,哪条法有规定罚则?难道行人也是道路上的「杂质」?第一线交警直言,现行法规并无针对行人过马路滑手机有罚则。民团则说,部长对行人提无理要求,错误引导社会。交通部解释,在行穿线上滑手机若影响交通可开罚500元。
交通部与民间交流政策意见再惹议,继外送运价、驾训改革交流会屡传争议后,公路局24日召开交通工程规范修订意见交流座谈会,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表示,今年2月向交通部针对该规范提出逾50项建议,原官方口头答应能让该会参与,岂料最后仍以不明的「其他考量」遭排除名单外,深感遗憾。公路局回应,关心单位多,无法邀全部有意愿的团体参加,但仍可透过书面提出意见。
高雄爱河沿线是市区热门休憩自行车道之一,但有骑士以爱河之心旁龙心桥处为例,指沿线不少处路口小且没有交通号志,但车流量大、道路弯曲视野不佳,每次穿越路口都觉得危险,议员建议应增加视觉减速标线,也可考虑试办减速平台让车流减速,高市府交通局表示,将重新检视自行车穿越的辨识度,并研议增设相关警示设施。
全台机动车辆5月底登记逾2335.7万辆,正式超越人口总数。交通部分析,民眾、公司或机关可同时登记多辆,普遍1人多车,导致车辆成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对于台湾已成为「车比人多」的车辆之岛,学者认为,公共运输发展与道安改善恐面临考验。民团则建议,县市政府应针对私人运具转移比例订立目标。
民眾党高雄市党部昨(17日)晚在脸书、Threads上PO文狠酸高雄市「保护型自行车道」设计,称停车位划在路中间让用路人需要特别小心,并以「是在拍《玩命关头:高雄》吗」等戏谑口吻,质疑相关交通规画,惹来网友反酸,挞伐欠缺交通专业。对此,党部今日道歉并称,会加强团队专业能力,对于各界批评,会虚心学习。
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大眾运输建设,但不少民眾认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一大阻碍并非「能不能到」,而是「想搭车却寸步难行」。例如高雄轻轨周遭部分道路不仅未设人行道,骑楼也被封死,部分县市台铁、高铁及公车等交通节点也有类似现象。专家提醒,推展大眾运输的成败关键是有无良好步行环境、接驳公车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