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為奪權而爭鬥,其中一場戰役「井陘之戰」相當知名,也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典故,漢軍主將韓信帶領軍隊攻趙國,儘管軍隊數量較少,僅4、5萬人,但他靠著地形與謀略打贏,大陸歷史作家還原戰術原貌,並分享「兵仙」韓信的4奇招。
大陸歷史作家邙山野人提到,項羽和劉邦在鴻門宴後展開楚漢之爭,原本降服劉邦的魏王魏豹、趙王趙歇和代王陳餘都投靠項羽,劉邦便派韓信自關中東進攻魏,先是俘虜魏豹,再攻打太行山以東的趙國,趙歇和陳餘得知後,在井陘口聚集20萬大軍,當時想穿越太行山有8條通道,其中一條就是井陘,井陘雖險峻但能通車馬。
趙國實質握權者代王陳餘的將領李左車當時提議,帶領3萬兵從小道攔截韓信的物資兵,但陳餘認為韓信若進入太平山,軍隊早已疲憊不堪,勝率極低,韓信從間諜口中得知此事,便放心的帶兵到距離井陘30里的地方紮營,還讓主力到井陘口的河邊背水列陣,後世許多人認為,背水一戰發生於冶河旁,但邙山野人認為是在井陘口外,韓信於流出井陘口的太平河擺陣。
韓信半夜時先派2千輕騎,走小路繞到趙軍營寨旁埋伏,再派1萬人出井陘口於太平河旁背水列陣,天亮後樹立旗鼓,率主力出井陘口挑戰,趙軍則派部分軍隊出擊,雙方大戰許久,韓信與張耳所在的中軍假裝畏戰棄旗鼓,漢軍主力仍維持陣線,趙軍主帥認為自己佔優勢,於是傾盡守營的軍隊出擊,漢軍埋伏的輕騎趁機殺入趙營,趙軍得知後軍心大亂而遭擊破。
邙山野人分享韓信戰術4奇招,第一是他反其道而行,軍隊正常列陣是靠山面水,但他故意讓趙軍誤以為自己不懂兵法;第二是漢軍主力進入戰場後,背水陣成為側翼與預備隊,達到夾擊包抄的作用;第三為交戰後韓信假裝棄旗鼓誘敵,使敵人出兵放空營寨;第四戰是僵持階段,他預先埋伏2千輕騎迅速出擊,才能夠成功劫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