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皇帝對西方科學很有興趣,常向傳教士求取相關知識,對天文、地理及火器等都有涉略,但最終他卻下令禁教,中西方從此不再交流,導致清朝開始故步自封,大陸歷史教師表示,科技皇帝康熙沒帶領清朝走向文明,與個人私心、知識侷限和中西隔閡這3點有關。
天津歷史老師「正直講史-李正Str」提到,康熙8歲就登基,執政第3年遇到一場司法案件,使他對西方科學產生興趣,當時觀察天象與制定曆法的機構「欽天監」,從明朝中期就發現,原本使用的中原曆法越來越不準確,因此明朝後期改採西方理論。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就進入欽天監,由此可知,明朝末年就有傳教士進該機構,但當時僅擔任助手,並沒有官職,所以漢人與洋人的衝突不大,直到滿清入關後,湯若望獲賞識而晉升官位,使漢人非常不滿,直到康熙繼位,輔臣認為不應由西洋人修訂曆法,湯若望遭誣陷而被判死刑,還未用刑他就抑鬱而終。
但由漢人修訂曆法,仍無法解決不準確問題,康熙只好求助於湯若望的助手南懷仁,對方以「立影計算法」證明西洋科學並未不準確,康熙從此對科學產生興趣,召集許多傳教士當他的教師,由於傳教士來自不同國家,他對歐洲了解就更深入,還肯投入資金與人力進行研究科學,一次找了傳教士與清朝專家繪製地圖《皇輿全覽圖》。
儘管康熙是科學皇帝,但因他的私心導致科學無法廣泛傳播,希望將技術控制在滿州人手裡;而且傳教士並非科學家,無法掌握歐洲最先進的科學理論;此外康熙非常信任傳教士,允許傳教士自由傳教,10年內教徒多達100萬,當時歐洲教皇得知後,派特使來指導教徒正確生活方式,其中一項是不允許尊孔祭祖,讓康熙無法接受,雙方溝通並未達到共識,之後的皇帝對傳教士有戒心,中西再也沒有交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