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經常可見官員上朝時,手中都會拿著一塊木板,究竟有什麼作用?大陸考古學家表示,大臣手中的木板叫作「笏(音同戶)板」,唐朝時不少官員會將事情寫在笏板上,以免忘記,除了記事的作用,還有就是固定姿勢,表示對皇帝的尊敬。
大陸節目《中國•考古》報導,唐朝的《步輦(音同捻)圖》畫出吐蕃王松贊干布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畫中可見一名官員手握木板,而這塊木板稱為「笏板」,屬於古代大臣的辦公用品,陝西咸陽洪瀆原墓葬群就曾出土一件北周笏板。
陝西咸陽洪瀆原考古負責人李明表示,古代大臣參加朝會時,會舉著儀式用具「笏板」,笏板長約30公分、寬3至4公分,在唐代以後,官員會將參奏內容或君主的旨意寫在笏板上,以免忘記,但其大小有限,能寫的內容並不多,最重要功能還是用於固定姿勢。
李明進一步說,大臣手持笏板時,雙手必須舉在胸前,表示對皇帝的尊敬,而笏板形制為上圓下方。在唐代規定,五品以上官員使用象牙笏板,而六品以下則是竹木笏板,因此笏板對於考古人員來說,也象徵墓主人當時的身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