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冬天時會拿出暖暖包禦寒,在古代也有類似的物品。根據民間傳說,隋煬帝到江都巡遊時,由於正值冬季,當地一名縣官吩咐下屬準備炭火盆,供皇帝與妃嬪們取暖禦寒,以此為想法構思出手爐,就像現代的暖暖包,不只可以暖手,還有薰香的作用。
畢業於大陸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博主楊學濤提到,古代很早就出現薰爐及香爐,有人認為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但暫時沒有定論,而兩者在古代功能相似,因此並未明確區分,若硬要做區別,通常將有鏤空蓋子的爐稱為薰爐,有開口、沒有蓋則稱為香爐。
薰爐漸漸演變成手爐,功能類似於現代的暖暖包,不過起源已不可考,根據民間傳說,隋煬帝至江都巡遊,當時正值寒冷的冬天,江都的縣官許伍趕緊吩咐屬下,端來炭火盆幫皇帝與妃嬪們取暖,看到眾人圍在炭火旁談笑風生,因此構思出一對龍鳳銅手爐,之後讓工匠製作再獻給皇上。
楊學濤提到,目前都只發現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手爐,學者根據推算,認為手爐雛形應該出現於隋朝,經過漫長發展,至明朝才從薰爐被區分出來,而手爐分為內外兩層,外殼由漆器、銅器、琺琅等工藝制作和裝飾,內部材料則是使用銅,炭火就放於外殼口沿內,再蓋上鏤空的蓋子,達到內外兩層空氣傳導的效果。
手爐使用起來並不會燙手,裡面放有燃燒用的香料,不僅暖又有薰香作用,之後隨著時代變化,手爐從日用品變成藝術品,造型及裝飾越來越精致,直到民國手爐不再流行,反而是由銅、錫制作的暖水壺興起,之後乳膠製成的熱水袋成為溫暖手腳的生活用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