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學家在陝西寶雞出土西周貴族墓,發現了一個青銅食器「甗(音同眼)」,距今有3千年歷史,專家進行研究發現,甗的用途像現代的蒸鍋,蒸飯同時還可以燒水、煮粥,提到效率還可節約能源,是相當了不起的發明。
根據大陸節目《中國國寶大會》介紹,陝西寶雞一座古墓出土青銅食器「西周魚伯甗」,甗是商周時期流行的蒸食器,形狀較長且中間有束腰,甗上飾有獸面紋,底下則是三個足,腹下煙炱極厚,青銅食器內刻有銘文「魚白(伯)自為用甗」。
甗主要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是用來盛裝蒸物的「甑(音同贈)」,下部則是「鬲(音同立)」用於燒煮加熱,甗中間放了有空隙的隔板「箅(音同必)」,箅以下鼓起來的部分能放水,在底下生火使水產生蒸氣,就能蒸煮食物,用途類似於現代的蒸鍋。
大陸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際根提到,隨著陶器興起,西周人發明甑,之後又與鬲合體形成甗,使用甗蒸煮稻米,還能同時燒水、煮粥,顯示當時炊具已從單一功能往多功能發展,不只提高效率,還可節省能源。
文章來源: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