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團隊經過7個月的探勘、挖掘,在廣州市黃埔區發現一處西漢南越國時期的大型越人墓葬,雖然陪葬品不豐富,但根據墓穴外圍密集的柱洞分布,推測當時可能還存在用於「墓祭」的地面建築,反映出這座墓葬的墓主身分地位並不低,極有可能是貴族。

綜合陸媒報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員在10月19日發表了最新的考古發現,在黃埔區的鑊蓋頂嶺丘頂部發現一座四周有圍溝的西漢南越國時期的大型越人墓葬,據悉南越國是秦末至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一個政權。除此之外還出土灰坑、柱洞、灰溝等遺跡,以及曲折紋、勾連雲雷紋、方格紋等幾何印紋硬陶片,初步判定鑊蓋頂嶺有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遺存分布。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朱明敏介紹,這座越人墓葬獨佔鑊蓋頂嶺,圍溝東西長18.6公尺、南北寬15.6公尺,溝深約0.6公尺;墓是坑口長4.36公尺、寬2.72公尺,墓坑底部用小石塊鋪墊成石床,上方放置木棺。同時墓穴外圍西部和南部還分布比較密集的柱洞,推測當時可能還存在用於「墓祭」的地面建築,這些跡象表明墓主的身分等級不低。

但特別的是,該墓室的陪葬品並不豐富,且沒有青銅禮器,考古工作者解釋,這種特徵和浙江于越貴族墓葬十分相似;不過墓道北向、深挖墓穴、封土邊緣有「祭祀罐」等作法,則是嶺北越人的喪葬習俗在嶺南至珠三角地區本土化的體現;至於斜坡墓道、成熟的棺槨葬具又帶有楚式葬制的特性,反映出西漢南越國時期番禺城(南越國都城)東北遠郊的高等級越人貴族墓葬有「楚越融合」的趨勢。

#考古 #南越國 #墓葬 #西漢 #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