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又稱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共24位皇帝的皇宮,此外也是遭受雷劈的「重點受災戶」,根據歷史記載,自從紫禁城建成後,經歷超過20次雷擊,有幾次甚至引發火災,損失慘重。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館研究員周乾指出,紫禁城之所以容易被雷劈,主要是因為防雷技術落後、環境較潮濕等原因。
周乾表示,根據史料記載,太和殿兩端的螭吻(螭音同吃,安裝在屋頂兩端的裝飾性雕塑)至少被雷劈過17次,因為古代的生產力較低落,傳統的防雷方法其實作用不大,比如安裝在屋頂兩端的鐵鍊,被當時的人認為能夠防雷,但其實只起到固定作用,對防雷沒有任何用處。另外在紫禁城內較為重要的建築,屋頂上會裝設太平梁、雷公柱,只是試圖以名稱來達到防雷效果,而沒有實際功用。
周乾指出,除了防雷設施沒有用以外,紫禁城古建築容易被雷劈的原因還有三點。第一,紫禁城的地下水豐富,導致該地區較為潮濕,潮濕容易導電,因此紫禁城古建築就成了被雷劈的「重點受災戶」。第二,紫禁城的重要宮殿,比如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往往建立在高台之上,四周不是沒有其他建築,就是多為低矮的建築,導致這些高聳凸立的古建築在雷雨天容易遭受被雷劈的危機。
第三則是因為紫禁城位於北京的「雷帶」,也就是雷電穿行的區域,所以有更高的機率面臨打雷閃電的情況。不過周乾也說,目前紫禁城已經加裝許多現代的防雷設施,包含避雷針、避雷網等,遍布在紫禁城內各個區域,讓裡面的古建築能得到真正的防雷保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