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質大學、雲南大學、貴州省博物館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發現1.9億年前埋藏的恐龍化石群,包括至少3個成年個體與5窩恐龍蛋,並根據研究成果建立新屬種「守護黔龍」,是貴州首次正式命名的恐龍。
綜合陸媒報導,此次是大陸發現最早的恐龍蛋窩,同時也是全球最早的「龍蛋共存」化石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該恐龍化石群包括至少3個成年個體和5窩恐龍蛋(約50枚),研究發現最早的恐龍蛋相對較小,為橢圓形以及具有薄的鈣質層的「革質蛋殼」,介於軟殼和硬殼蛋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貴州平壩發現的恐龍化石,產自紫紅色粉砂質泥岩中,專家推測這些恐龍生活在1.9億年前侏儸紀早期,是一種靠兩腳行走的草食性「蜥腳類恐龍」,保存較完整的頭骨、頭後骨骼,具有不同於其他蜥腳類恐龍的特徵,研究人員因而建立名為「守護黔龍」的新屬種,是貴州首次正式命名的恐龍。
武漢地質大學副教授韓鳳祿解釋,「黔」指貴州,「守護」意指該恐龍成體和蛋窩同時保存,顯示其可能具有照顧後代的行為。根據估算,守護黔龍的成體高達6公尺以上,體重達1噸,和先前在雲南發現的「雲南龍」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