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國早期出現一種壺口小、壺身大的「繭形壺」,因為它容量大、不易翻覆的優點,成為老百姓用來盛裝液體的容器,然而除了裝水以外,這種「繭形壺」竟還被古人當作軍用神器,放在深坑中、側耳傾聽,就能偵測出敵軍的方位。

根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東漢繭形陶壺又稱鴨蛋壺,因為它長得像蠶繭又像鴨蛋而得名,擁有唇口、短頸和圈足,同時還有標配「啤酒肚」,壺身呈橫向長橢圓狀,並刻有弦紋裝飾。因為壺口小、壺身廣的特色,使繭形壺擁有容量大、不易翻覆的優點,是古人日常生活中裝水、裝酒的理想容器,行軍打仗的士兵們也很愛用,另外從各地出土的繭形壺中還曾發現過稻穀、動物骨骼等物。

大陸考古學家推測,繭形壺可能出現於戰國早期,在西漢之後逐漸變得罕見,而它的功能也從原本盛裝液體的日常用具,慢慢轉變為陪葬、陳設的陶禮器。然而除了上述功能以外,繭形壺其實還是「偵聽神器」,也就是古代的軍用雷達,能夠靠它來打探敵軍的方位。

《墨子‧備穴》中記載了繭形壺作為情報工具時的使用方法,「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固幎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將空的繭形壺壺口用薄皮革封緊,在放入挖好的深坑中,並派出耳力好的人,將耳朵靠在壺口,傾聽遠方敵軍的馬蹄聲,藉此來推測敵軍的動向。

#繭形壺 #陶壺 #偵聽 #敵軍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