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制是歷代統治者決定繼承人的核心標準,然而所謂的嫡長子只是身分上的象徵,不足以代表此人的品德和治國能力,為何古代帝王非要嫡長子繼承,而非選賢與能?事實上背後飽含政治智慧。
封建時代的皇室嫡長子就算花天酒地、智力堪憂、不學無術,還是很有可能登上皇位,例如晉朝嫡長子司馬衷(晉惠帝)智商有問題,明末清初的政治思想家王夫之更曾說道「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此外,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腿部殘疾,走路需要人攙扶,但也順利登基。
對此,大陸知名博主孫雅鑫表示,古代之所以立嫡長子而不立賢明者為君王,背後牽扯2大關鍵因素,首先封建時代已經建立起了很完整的官僚系統,明朝以前,中央集權並沒這麼嚴重,脫離統治者的決策也能正常運作,所以嫡長子繼承制的關鍵並非繼任者的治理能力如何,而是整個系統的穩定,有統一的標準就能避免鬥爭。
其次是嫡長子之所以為「嫡」,正是因為他的母族家世比較好,背後有靠山支持,這也是實力的一部份。同時也能有效遏制皇室的家庭鬥爭,短期內維護皇室的穩定。
至於為何傳承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到了清朝就不再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清朝初期,宗室就顯示出了強大的能力,例如努爾哈赤的弟弟就是他的好幫手,清朝統治者需要宗室的力量,選擇不像前朝一樣拒絕宗室參政,於是造就出一群有能力的兒子在爭奪皇位,最有名的就是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事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