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1969年於河南洛陽進行鐵路工程,出土隋朝興建的糧倉「含嘉倉城遺址」,截至目前發現內含300多座倉窖,擁有「天下第一大倉」的美譽,更在倉窖找到記錄管理人員的刻銘磚,還有雖已碳化但保存仍完好的小米,揭開古代的防潮黑科技。
根據《央視新聞》報導,1969年河南洛陽進行鐵路工程前,請來專家做考古探勘,發現一塊刻有「含嘉倉」銘文的磚,驚覺是建於隋朝的巨型糧倉,總面積43萬平方公尺,裡面包含300多座倉窖,而含嘉倉四周建有圍牆,形成獨立的城池形態。
含嘉倉內發現的刻銘磚記錄倉窖位置,還有糧食品種、儲存日期、總數量、來源,以及負責管理的人員姓名,以便日後責察,這塊石磚刻有糧食來源地「蘇州」,小米從江南一路北上,顯示大運河的功能,含嘉倉歷經隋、唐及北宋,沿用500多年。
考古學家在含嘉倉其中一個倉窖發現碳化的小米,時間追溯於唐天寶八年,當時應該是滿窖狀態,約千名農民一年的糧食產量,雖然小米已經碳化,但有機質超過50%,保存相當完整,考古學家指出,由於倉窖大多建於地勢較高的地方,有利於防潮,下雨時穀物不容易遭水分侵蝕。
洛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黃超介紹,史料記載修建倉窖時,工匠挖出地窖會先用大火烘乾四周的土層,使土壤板結乾燥,不容易二度進水潮濕,底部分別鋪上吸水力極強的草木灰和木板,儲存糧食時,在兩層草蓆間夾穀糠作為分隔層,糧食被分了很多層,防止因一粒米導致整座倉窖都腐壞的狀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