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陝西一名民眾譚福全,他的小女兒39年前在河裡淘到一個「金蠶」,當晚就有人找上門,開價5000人民幣(約新台幣2.2萬)收購,譚福全一口回絕,對方加碼到2萬人民幣(約新台幣8.8萬元),譚福全還是不賣。譚家把金蠶送到西安博物館鑑定,才知道這不起眼的小物件,竟是漢代珍寶。
根據《網易》報導,1984年譚福全的小女兒在河裡淘出一個「金蠶」,帶回家炫耀後反而被父母訓斥,直到確認並非偷來的才放心,並打算拿去典當,一家人過個好年。不過當鋪老闆看了金蠶後說這是鍍金銅蠶,根本不值錢,一家人便失望回家。
沒想到當晚一名文物商人找上門,並開價5000人民幣(約新台幣2.2萬)想將金蠶買下,由於這筆錢在當年並非小數目,譚福全察覺金蠶可能來頭不小,便一口回絕。沒想到對方再祭出20000人民幣(約新台幣8.8萬元)收購,約莫是譚福全10年的收入,但他仍決定閉門送客。
譚福全夫妻倆商量一晚後,隔天就帶著金蠶前往西安博物館,專家鑑定後大為震撼,直言這不是金蠶,而是出自於漢代的「鎏金銅蠶」,它證明了古代已經掌握如履春芒、鎏金虎鞭織錦等高超絲綢加工技術,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最終譚家決定將鎏金銅蠶無償捐給博物館,館方知道後大感欣慰,並給了他們一筆獎金,如今這個國寶級文物成了鎮館之寶,譚福全一家的善舉也成了鄉野間的佳話。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