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陝西省西安市村民在河道挖沙時,從河中挖出一塊巨石,上面還刻有文字,驚覺可能是古文物,趕緊通報相關單位,考古人員到場鑑定,發現石塊刻有篆書文字,結合史料後確認,巨石原本計畫用於秦始皇地宫,不知為何被遺漏並沉入河中。
根據《西部網》報導,2010年西安閻良區石川河附近村民在河邊挖沙時,挖出一塊刻有文字的巨石,長2.11公尺、寬0.69公尺、厚約0.6公尺,趕緊通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從上面刻有「篆書文字」判斷,應該是秦漢時期遺物。
專家考證發現,巨石材質為石灰岩青石,與石川河河道内的砂石不同,此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當年動用人力在北山採石,之後集中於渭河上游的碼頭「甘泉口(今交口渡)」,用船隻載石頭運往陝西驪山,還有一說是指甘泉口為距離秦陵最近的碼頭,石頭從此處上岸再運至修陵工地,確認巨石原本打算用於秦陵地宮。
巨石上銘文為「納右中部工讙(音同歡),石堂勾施木,卅六袤九尺廣,二尺九寸後二尺,五寸輸納旁丙廿九」,專家表示,「右中」是指石刻在地宮內的擺放位置,「工讙」是一名叫「讙」的工匠,最後面的數字則是石刻大小,顯示出秦代「物勒工名」制度,器物產出後都需刻上工匠和負責人的名字,用於日後考察品質,可見秦陵建造過程中擁有完善的規劃與管理制度。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