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學家在陝西省寶雞市發現祭祀遺址「密畤(音同志)」,時間可追溯至秦漢時期,使用長達600多年,總面積達23萬平方公尺,共發現祭祀遺跡1400多座,近日發表研究成果,有助於了解先秦至西漢祭天禮制。
根據《陝視新聞》報導,陝西寶雞陳倉區發現「下站遺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考古隊,從2020年著手挖掘,近日發表研究進展,指下站遺址總面積23萬平方公尺,各類型祭祀坑約1400座,還出土大量馬、牛、羊祭祀用牲畜,以及玉器、青銅車馬器等。
考古人員表示,《史記》記載渭河南岸僅有一處畤,即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所設密畤,而遺址中出土了一塊刻有「密」字的陶片,下站遺址就位於渭河以南,遺址內又發現「密」字陶文,證實此處就是密畤,即古代祭祀天地的場所。
考古人員介紹,「畤祭」是秦朝的祭祀傳統,自秦文公開始,秦漢兩朝在古雍地(今寶雞地區)先後設置鄜畤(音同夫志)、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分别祭祀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和黑帝,史稱「雍五畤」,據《史記》記載,雍五畤祭祀是秦漢時期最高等級的國家祭天大典,密畤從公元前672年沿用至西漢晚期,前後時間長達600年,是研究先秦至西漢祭天禮制最完整的實物資料。
文章來源:華商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