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學家在西安的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數枚「封泥」,約有2000多年歷史,時間可追溯到秦朝,作用是防止公文被偷看,像是現代的密碼鎖,封泥上記載秦代中央及各郡縣的官職,直到紙張出現後,簡牘才慢慢被取代,封泥跟著走入歷史。
根據大陸節目《中國考古》介紹,古代為了防止公文被偷看,會在竹簡上使用封泥,概念類似於現代的密碼鎖,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員王騰雲表示,封泥最早期主要用於封物,古人使用布、繩子綑綁容器,封泥按壓於繩結處,並在泥上加蓋璽印。若要打開容器必須挪動封泥,封泥有動過的痕跡,就表示被人偷拆封。
從春秋戰國至漢代出土文物可見,封泥廣泛用於罈罐、竹製盛器,主要為了封存食物、錢幣等,防止被人偷打開,到了秦漢時期,開始將文字書寫在簡牘,封泥就演變出保密作用,而出土的秦朝封泥上有秦代中央及各郡縣官職的璽印。
王騰雲進一步提到,一枚出土的封泥印有官職名「宗正」,屬於九卿之一,執掌皇族和外戚事務的官員,若有宗族犯了法,必須透過宗正再向上匯報給皇帝,還有一枚「走士」的封泥,走士是掌管養馬事宜,秦始皇的祖先原本是幫周王室養馬的人員,他統一六國後依然很重視養馬,因而設置該官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