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吃生魚片,不過生魚片並非現代才有的美食,先秦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曾提到「鯉魚生魚片」,而且同樣會沾醬料搭配,直到元宋時期,炒菜與其他做菜方式逐漸成形,再者考慮到衛生問題,吃生食的習慣才逐漸沒落。

根據《梨視頻》報導,生吃魚、牛、羊肉片在古代被稱為「鱠」或「膾」,先秦時宴席除了有烤肉的「炙」,再來就是生食「膾」,而古時候因離海洋較遠,所以常將鯉魚生魚片視為美味,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記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文中提到的膾鯉就是生鯉魚片,而且先秦時期的人認為,膾鯉切得越細越好。

另外在《禮記·內則》也提到,古人吃生魚片會沾醬料,「凡膾,春用蔥,秋用芥」,也就是用蔥和芥末調味,不過這類美食多為先秦時期貴族享用,由於鯉魚肉質鮮美,且當時魚種不如像現代如此多,主要是吃淡水魚,鯉魚便成為食材首選,但隨著中原版圖擴大,能捕撈到的魚種跟著變多,例如吳中(今江蘇吳縣一帶)的鱸魚。

古人對如何處理、切生魚片也很講究,唐朝還有專門講授做魚膾的《砍鱠書》,直到宋元時期,受到烹飪技術進步影響,人們懂得炒菜等其他做菜方式,另外則是考慮到衛生因素,曾有古人提到吃生魚片易長寄生蟲,但受限技術所以沒完整研究,《三國志‧魏志‧華佗傳》有相關記載,被曹操任命為廣陵太守的陳登因吃生魚而身體不適,吃了藥後竟吐出一堆小蟲。

#生魚片 #先秦 #美食 #宋朝 #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