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學家在湖南省常德市挖掘出城頭山遺址,距今有6000多年歷史,發現史前人也懂得「城市規劃」,清楚劃分居住區、祭祀區等,而且每座遺址的規劃方式都不同,主要依環境與文化而改變,就連墓葬位置也會隨地位高低做區分。
根據大陸節目《中國考古大會》報導,城頭山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地處澧陽平原中部,考古學家發現遺址有明顯分區規劃,城東出現祭祀的遺跡,附近還有墓葬區,城內中部靠西的位置有製陶作坊區,不遠處則是居住區,外側挖壕築牆建成圓形城池。
大陸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提到,類似規劃在農業社會幾乎都有,城頭山遺址有自己的特色,像是西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8000年左右,聚落外面有環壕,中間則是成排的房子,另外6000多年前陝西臨潼的姜寨遺址、寶雞的北首嶺遺址、西安的半坡遺址等,都出現房子圍繞廣場的設計,房屋門則是朝向正中間。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袁廣闊指出,史前人規劃房屋時,受到環境與文化的影響,每個聚落都有自己的特點,例如長江流域出土的屈家嶺文化,房子設計成長方形,而黃河流域的姜寨文化則是圓形房子,鄭州雙槐樹遺址墓葬時還依地位做區分,大墓埋於城內,普通墓葬規劃在環壕外,可見大型聚落的複雜性變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