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禮儀式中,新人各剪下一撮頭髮並綁在一起,作為永結同心的信物,稱為「結髮」,因而引申為結婚。大陸中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雨提到,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頭髮不可以隨便亂剪,新人將頭髮繫在一起就代表連成一體。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指身體、毛髮都是父母給予的,應該好好愛護,不要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才是實行孝道的基礎,因此古代無論男女,只要成年就不會剪髮。
周朝時若是王族犯宮刑者,會將其長髮剪短,用以代替宮刑,直到秦朝出現「髡(音同昆)」刑」,成為古時候五刑之一,就是將犯人的頭髮部分或全剃掉,屬於一種恥辱刑,在《晉書.陳壽傳》記載「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指《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受馬謖牽連而被髡刑。
大陸中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雨在節目《2024中國詩詞大會》提到,古代所有婚禮儀式中,她認為「結髮」最特別,現代人剪頭髮稀鬆平常,不過古代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以隨便剪,新人各剪下一縷頭髮綁在一起,就說明兩人從此身體髮膚連為一體,更是婚禮中最親密的環節,也能體會到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含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