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學家在安徽壽縣發現楚國晚期都城,稱為「壽春城遺址」,並在周邊陸續出土大量黃金版,也就是春秋晚期到戰國末期的黃金稱量貨幣,造型非常多樣,專家解釋,金版經秤重後才切下來支付,也就是需要多少才割多少,導致形狀都不太一樣。

根據《央視新聞》報導,大陸安徽壽縣發現楚國晚期都城「壽春城遺址」,還在遺址與周邊地區發現大量黃金版,形狀大小不一,上面文字有「郢爰(音同原)」、「陳爰」、「盧金」等印記,而盧、陳及郢都代表地名,楚國的都城一般稱為郢,爰代表貨幣重量單位。

盧金和陳爰金版的含金量分別是85.89%和88.62%,郢爰含金量介於92.59%至96.19%,目前出土的金版存放於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因而被稱為「含金量最高的博物館」,金版總計195件、近20公斤,但楚國金版其實原本多為龜版狀、圓形及楔形。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許建強提到,金版被稱為「稱量貨幣」,使用銅天秤砝碼稱重後,切下金版進行等量支付,需要多少就割多少,因此形狀才會不一樣,而楚國金版是高額的稱量輔助性貨幣,主要流通於大宗買賣,例如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或高等貴族間的商務活動,成為楚國文化的特性,也顯現出國家經濟繁榮。

#大陸 #安徽 #春秋戰國 #楚國 #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