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為了抵禦外敵,會派士兵到邊疆駐防,不過當時交通不發達,士兵一旦前往邊疆就必須待上很長一段時間,難以和家人見面,而漢代政府為了思念士兵的家屬,準備了特殊的通關憑證「家屬符」,讓不遠千里來到邊疆的士兵家屬們能夠得償所願,和心愛的家人團聚。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甘肅漢簡記載,漢宣帝元康元年(西元前65年)十月初三,一名女子來到敦煌馬圈灣的關隘前請求通關,她說自己名叫趙負,丈夫名為訢(ㄒㄧ),是關外千秋燧的燧長,並表示出關是為了替丈夫送過冬的衣服;但駐守在邊疆的熹不敢擅自放人,於是向上級報告,請求進一步指示。

出關探親往往是一次舉家遠行,必須雇一輛牛車、帶上衣食用品,遠赴邊關,才能和駐守在那裡丈夫、兒子、兄弟或父親見面,雖然距離遙遠、路程艱辛,但當時仍有不少駐守邊疆士兵的家屬會不遠千里來探望他們,漢代政府也為了這些家屬準備了特殊的通關憑證「家屬符」,通常燧長、侯長的家屬都可以透過家屬符出入金關。

這些出關探視的家屬抵達後,可以統一入住邊境設置的「侯官」,也就是軍卒群居區,而大部分家屬通常會選在十一月到隔年正月出關,因為這時剛好是農務閒暇的時間,也可以攜帶冬天必須的換季衣物,還可以和家人團聚共度佳節,對於長期駐守在邊疆的士兵來說,是漫長駐防生涯中不可多得的美好時光。

#古代 #士兵 #邊疆 #漢朝 #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