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清的傳統服飾中,男性腰間都會掛上許多物品,其中最特別的就是一塊白布,大陸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館員仇泰格指出,因為滿人早期經常在外狩獵、征戰,很難及時找到水源清潔,只能隨身攜帶白布擦拭,到了中晚期,這塊白布已成為一種身分的象徵。

仇泰格指出,清朝皇帝和官員的腰帶上掛了許多物品,統稱為「活計」,是一套完整的野外生存裝備,包含幫助生火的火鐮、切肉的小刀等,不過皇帝和官員生活優渥,為何還需要隨身攜帶野外生存裝備?這其實和滿足早期的生活型態有關,早期的滿人除了在東北從事農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事野外狩獵的,因此才會在腰帶掛上生存所需裝備。

在眾多的生存裝備中,還有一塊看似毫無作用的長條白布,稱作「長手巾」;西元1646年,葡萄牙人何大化在福州城見到了南下的清朝士兵,發現士兵腰部左右兩側都掛有一塊髒髒的手帕,無論是嘴、手或其他東西,士兵們都一率用這2塊手帕擦拭;西元1692年,出使清朝的俄羅斯使臣出席了朝廷招待的宴會,他說這些官員不用餐巾,每個人都在腰上掛了手帕、用來擦嘴。

仇泰格表示,這種行為雖然不雅觀,但也是無奈之舉,早年間滿族有大量時間在外狩獵、征戰,無法隨時獲得水源的情況下,只能在腰間掛上手帕,以便清潔使用;但到了清朝中期,這塊手帕逐漸不再具備實際功能,而是一種裝飾用品。

《起居注》提到,雍正十三年,一名官員在皇帝面前用手巾擦臉,立刻惹怒了皇帝,認為他「粗率糊塗」,並讓怡親王從重處分這位官員,說明那時當著人的面前用手巾擦臉,已經是個不禮貌的舉動;到了乾隆時期,手巾因為是滿族民族服飾的元素之一,被修訂進《大清會典》,成為皇帝、百官正裝必備的裝飾品;晚清時期,這種手巾已演變成官員身分的象徵。

#清朝 #大陸 #故宮 #官員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