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幾乎伴隨著殺戮和血腥,而歷代統治者為了守護政權,會建起高聳的城牆抵禦外來者的侵犯,除了護城河,甚至會在城內建起二重或三重甕城,加強防守。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城牆並非筆直設計,每隔一段都會有一塊突出的部分,整體看起來就像是鋸齒狀,其實這類建築稱作「馬面」,背後暗藏3大戰略考量。

根據《搜狐網》報導,古代城牆的鋸齒狀設計之所以稱為馬面,源自於突出的牆體,猶如馬臉,背後主要有3大作用。首先是為了保護城牆,在火藥還沒發明的冷兵器時代就有投石機的存在,一旦城牆不夠堅固就容易被巨石轟倒,而牆體上修建馬面便能增加牆體厚度,避免城牆被砸毀。

其次是增加牆體面積,突出的馬面相當於讓城牆又多出了3個面,如果敵軍爬牆攻入時,可有效分散敵軍人數,拉長戰線。

最後則是消除城牆防守死角,古代士兵作戰時並非一擁而上,而是採用軍事上的「交叉火力」戰術,由於守城方在城牆上難免有防守死角,因此多為左側兵往右側射擊、右側則往左側。馬面突出的牆體則可增加作戰時的兩面視線,有利於守城方在直線射擊的同時,還能顧及左右兩側,最大化地擊殺敵軍。

#古代 #城牆 #牆體 #鋸齒狀 #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