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陵經常撞名,像是明英宗朱祁鎮和清高宗乾隆的陵墓都叫作「裕陵」,而明清兩朝的帝陵撞名率更是高達50%,到底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大陸北京故宮導覽員房博指出,並非因為古人偷懶、想不出新創意,而是因為古代替帝陵取名,大多會結合皇帝生前的功績和美好寓意,很容易挑選相同的詞彙。
房博表示,先秦時期為帝陵取名並沒有設立規則,直到西漢才出現,當時都以帝陵的所在地來命名,除非地名的寓意太差,才有可能另取名字,比如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叫作「長陵」,就是因為所在地名為「長平坂」;而漢文帝劉恒的「霸陵」則是得名於旁邊有「霸水」流過。
不過從東漢以後,帝陵不再以地名當作取名來源,而是結合皇帝生前立下的功績和一些美好的寓意,選出吉祥的詞彙來為帝陵命名,同時也是一種對國家未來的寄託和嚮往,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的帝陵都取名為「孝陵」,「孝」字除了孝順父母以外,還有德加百姓、慈惠愛民的涵義,也能提醒後世君臣要實行孝義,以仁政來治理國家。
至於能力或功績較為平庸的皇帝,帝陵取名多會選擇比較平和的詞彙,比如康、慶、惠、定、德、貞等;而亡國之君的帝陵,通常交由下一個王朝幫忙取名,大多選擇禪、思等寓意較不好的字,比如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陵墓就被取名為「思陵」。
雖然帝陵的撞名率很高,但房博提到,在當時無論百姓的名字或地名都不能使用帝陵用過的字,在清朝雍正四年七月,雍正帝發現湖廣省安陸府有一個縣叫作「景陵縣」,和康熙帝的陵墓撞名了,因此下令改為「天門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